杨一清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619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09年12月31日

驰骋诗坛的杨一清

发布时间:2009-12-31 10:38:43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杨一清处理政务是一把好手,写诗作文也毫不含糊。明初,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派,以歌功颂德、点缀太平为事,其诗看似雍容华贵,其实内容贫乏,千篇一律。这种诗风把持了诗坛100年左右。后来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崛起主张效法唐诗,以杜甫为宗,力图改变“台阁体”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开赴古主义的先河。杨一清的诗有忧国忧民的抱负,雄浑苍凉的风格,而且富于真情。他生活阅历广,诗歌内容极其丰富,诗的成就不在李东阳之下。

     杨一清虽然位高权重,但他的宦途并不是一帆风顺。他曾三次退休,55岁被诬入狱,77岁高龄时又再次受诬,被革职查办,真是三起三落,历尽了宦海风波。另外,他平时十分留意国计民生,且久治边境,亲眼目睹百姓的种种困厄。所有的这些,使他的许多诗反映了忠君忧民的思想。如:“十日阴无一日晴,满门苔色断人行。潦伤空自伤禾稼,河挽应难洗甲兵。客枕怕移沾湿处,邻家惊听坏垣声。飞茅破屋知无数,不禁忧时种种情。”诗句表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心。有时他用诗来表明自己做人的准则,如:“志存国计宁辞谤,力纠官邪岂近名。”、“旧日危言真为国,平生直道岂干名。”等。有时他也用诗来揭露各种时弊。如:“漕规百年渐成弊,民财已尽兵兼疲。豪门贷券不知数,公癛未入私逋迫。奸人复此恣渔利猎,罔念膏血成涂泥。”最后,他发出感叹:“荆棘根存旋复兴,膏盲病在难为廖。”

     杨一清一生游历极广,所到之处,也多有题咏。他在描写山水的时候,常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抱负。如:“百尺高楼倚碧空,乾坤登眺几人同。眼前忧乐谁无意,天下江山此最雄。孤棹影冲烟浦外,浩歌声在水云中。东流万里终归海,不尽狂澜砥柱功。”从这首写岳阳楼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杨一清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豪气。又如:“长江万余里,来自岷山巅。……猗欤嗟哉,雨云变态晨昏殊,风波世路多艰虞,元气一脉须匡扶,何人能作砥柱乎?柱乎柱乎今有无?”此诗歌、与前面的诗相似,暗寓匡扶天下之意。

     李东阳对杨一清的诗很推重。《石淙诗稿》中,李东阳在卷一、卷二有评点20多条,颇多赞语。而对杨一清的诗作了深入了解、系统评价的是“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梦阳。李梦阳与杨一清有师生之谊,他高扬“复古”的大旗,力图一扫诗坛上萎靡的诗风。他把杨一清及李东阳奉为明代中叶诗歌革新的先驱,认为他们“力挽一发回千钧”,是挽颓波、开新风的诗坛宗师。李梦阳受杨一清委托,选校、评点了《石淙诗稿》,他认为杨一清的诗忧国忧民,沉郁苍凉,有盛唐及杜甫诗歌的风味;感情真挚,写景高妙传神,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诗的风格多样,时而堂堂正正、雄健俊伟,时而清新流丽、蕴籍婉转。

     总之,杨一清的诗内容丰富,视觉独特,感情真挚,主要学唐诗,却又有自己的特点。在明代诗坛上,杨一清与李东阳是并驾齐驱、鼎足而立的双雄。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