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秉铨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612
本馆由[ 天堂墓匠 ]创建于2009年12月31日

悉心办学培养无线电技术人才

发布时间:2009-12-31 10:23:24      发布人: 天堂墓匠
        1958年,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为发展华南地区的无线电技术科学,培养无线电技术人才,华南工学院决定重建无线电系。身为教务长的冯秉铨承担了这项艰巨任务。其中,重建师资队伍尤为突出,因为该院的素负盛名的无线电系(冯秉铨主持建立起来的),连同其梯次配置的教学与实验人员,已于两年前成建制地并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已改名为电子科技大学)。当时,依他的重建方案:培养师资与招收本科生并举,前者先行,异步展开。其主要做法是,首先从机械系三年级中提前毕业一批学生,由他组织几个中年教师负责培养。在这期间,冯秉铨自己就开了八门专业课,有时每周上课达到27节之多。他每上一门课,就先把精心编写的讲稿交给指定接班的青年教师阅读,并要求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听他上课,课后进行讲评。这样,当冯秉铨上完八门专业课后,这八门专业课程的师资也随之培养了出来。冯秉铨经常教诲青年教师,教学过程是师生同一时间对同一问题,以差不多同样的速度、同样的逻辑推理来进行思考的过程。他常常为青年教师做讲课示范,又认真批阅他们的讲稿,并告诫他们,开新课时要设身于讲台和面对学生期待知识的目光。他还经常亲临教室听青年教师上课,课后就青年教师讲课时对重点内容的表述和问题转折处的关键语句,板书安排,以及在讲台上站立的位置等,无不提出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冯秉铨的这种掖进青年教师的精神,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即使是在备受屈辱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不改初衷,仍然主动为青年教师讲授无线电技术基础的提高课,并帮助他们掌握英语“四会”。此外,冯秉铨还时常利用《华南工学院院刊》这个宣传阵地,针对院内青年教师在课堂讲授方法、掌握新编教材重点、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以及安排教师工作日等方面的种种不足,曾多次撰文介绍他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体会。该院刊在1952—1962年期间还先后刊发了冯秉铨的旨在端正在校学生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和巩固学习成绩的十余篇文章。

  冯秉铨有一套令人叹服的教课本领。他能使课室内的100多位学生自始至终跟着他的讲授进行思考。他善于用准确的词句,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井然有序的板书,把抽象的物理原理和数学表述,既高度概括,又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凡是当年曾经受业于他的学生和出于他门下的当今教师,无不对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叹为观止。

  冯秉铨年复一年地甘当“人梯”的辛勤耕耘,到1965年,已使当时的华南工学院的无线电工程系,重新从零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具有7个专业、一个研究室和3个基础课教研组的初具规模的系。如今,当年的华南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已扩展为四个系(无线电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科学系、自动化系、电力工程系),一个无线电与自动控制研究所,设有10个大学本科专业、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一个全国重点学科。由这四个系培养成材的学生,可以说是遍布海内外。他(她)们之中,有许多由于成绩卓著而成为各有关系统的高级工程师、教授、副教授、总经理、厂长、总工程师、副院长、系主任等。

  冯秉铨钻研业务的刻苦精神50年如一日,从未稍懈。他为了不断拓宽拓深无线电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追踪并阅读科技文献资料上孜孜以求,在编写教材、翻译国外专著,撰写学术论文与专著,编写科普文章,乃至传授教学经验与学习方法的文章上,其数量之多,影响面之大,堪称同辈少有。

  冯秉铨在无偿输出知识与贡献智慧上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还表现在对校园外的贡献。凡慕名前来求教的社会各界人士,无论是同行专家、厂矿企业的专业人员,还是稚嫩的青年学子,他都待之以宾,不厌其烦和毫无保留地罄其所知,并还经常不避辛劳地应邀亲赴所议定的实验室、设计所、试验基地或生产车间,指导他们解决技术难题;对于为中小学生作科学启蒙讲演,他总是有求必应,务使各方满意。

  冯秉铨的奖掖后进和促进人才成长的赤子之心,在他长期参与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声学会的领导和主持广东省科协的工作中,也都作出了许多令人敬仰的贡献。

  冯秉铨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严谨的治学精神,他的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他直至晚年犹以“生命不息、奋蹄不止”自励的赤子之心,已被他所服务过的单位,他的师友和学生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故中国政协副主席,冯秉铨的授业老师周培源教授生前誉之为“士子楷模”,不啻为最恰当的写照。

  为繁荣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冯秉铨,将永芳在中国无线电科学发展的历史中。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