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封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609
本馆由[ 天堂墓匠 ]创建于2009年12月31日

侯德封-锰矿勘查

发布时间:2009-12-31 10:16:25      发布人: 天堂墓匠
     早年,中国地质事业几乎一片空白,侯德封花了很大精力编写《中国矿业纪要》。1929年,候德封编写了第3次中国矿业纪要,收录了全国208个矿区、43个矿种,包括煤、铁、石油、金属、非金属等矿产的情况。1932年和1935年出版了第4次和第5次《中国矿业纪要》 ,记录了调查到的和收集到的矿产资源资料,基本勾划出当时全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仍然具有找矿勘探的重要参考价值。
  1937年出版了《黄河志•地质志略》 ,是侯德封早年又一项重要的工作。这本志略叙述了秦岭以北、阴山以南,包括甘、陕、晋、冀全省和青海、宁夏、内蒙、河南、安徽、江苏等省部分地区的黄河流域的地貌、地层、构造和矿产等情况,是治理黄河、开发黄河流域的一份珍贵资料。
  在此期间,侯德封从北到南亲自进行了广泛的地质矿产调查,包括黑龙江的沥青和褐炭,河北开滦的煤矿,太行山东麓的煤田,河北的石棉,河南修武的煤田,山西的菱铁矿,福建的漳龙地质,甘肃的兰州地质剖面等,还进行了中国黄金的研究,先后写有20多篇报告和论文。
  1938年侯德封到四川地质调查所工作后,地质矿产调查活动更趋繁忙。广元南江地质矿产、犍为煤田、河北磁县粘土矿的调查,黔北地质矿产调查、四川铁矿、四川地质构造与矿产关系的研究总结等,为当时和后来的矿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指导方向。
  1946年侯德封到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率队调查了长江三峡的水库坝址问题,这是中国自己第一次认真进行的这种地质勘察。从此,他又萌发了对中国工程地质工作和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的注意和重视。在此期间,作为陈列馆的主任,他精心地布置地质与矿产的陈列和展示,其中生物发展史特别是人类发展史资料完整,设计新颖,颇受欢迎,为中国地质博物学的创立和发展起了开拓作用。
  1950年,侯德封组织和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东北地质矿产调查,为恢复与发展东北地区钢铁基地和其他工矿业的资源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不久,中国钢铁工业支柱之一,湖南湘潭锰矿资源告急,侯德封等组织和参加了研究工作,发现已濒于枯竭的浅部氧化锰矿。根据成矿规律和调查情况,预测其深部可能存在原生碳酸锰矿。钻探结果证实了这个创造性的预见,解救了中国钢铁工业断锰的危机。这件事在当时各报刊上广为登载,为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服务于经济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1955年,侯德封领导并参加了西北石油地质调查工作。他提出,有无石油生成,不在于地层是陆相还是海相,主要是有没有合适的古气候和古构造。地层厚、有潮湿气候期,是生油层和储油层发育的基本条件。下降生油,隆起聚油,一生一聚形成油田。不仅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巨厚的陆相沉积盆地有油田,中国西南和东北中、新生代凹陷也很有生油前景。他当时的见解,不仅成功地解释了中国西部的油田成因,推动了青海的石油勘探工作,成为把中国石油勘探基地由西往东进行战略转移的决策人之一,导致了大庆油田和东部其他油田的发现。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于60年代初内部出版的中国第一部《陆相生油》专著,是在侯德封指导下,由一批年轻科技人员完成的。陆相生油理论是中国石油地质科学的一个创造,为今后的石油普查勘探起着长期的指导作用。
  1960年,中国国防工业由于国内外的情况变化而处于困难境地,侯德封为此领导和参加了有关工作。他与其他专家共同领导调查中国各地的许多铀矿,进行了成矿理论研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推动了铀矿事业的发展。侯德封和叶连俊、谷德振等一些学者承担和领导了核试验场的地质工作,包括场地的工程地质研究和爆炸力的地质效应研究。在缺乏资料、缺乏前人经验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开拓创新,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