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不凡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608
本馆由[ 天堂墓匠 ]创建于2009年12月31日

婺剧推广的先驱----戴不凡

发布时间:2010-10-19 11:37:29      发布人: 天堂墓匠
婺剧推广的先驱----戴不凡
本帖最后由 婺剧天地 于 2010-6-5 21:30 编辑

戴不凡,( 1922—1980),1922年阴历1月23日生,卒于1980年2月18日。曾用笔名梨花白、严陵子、柏繁等。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建德
梅城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盟北京市委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第三、四届文代会代表。194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金华中学。1943年始在兰溪、于潜、杭州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任《浙西日报》总编、《东南日报》编辑等。此间发表大量抨击时政、揭露社会腐败的小品杂文,受到反动当局和报社的警告,1945年10月被撤职。1946年考入《东南日报》任编辑。建国后,在杭州《当代日报》社工作,任时事组长,并为杭州市一届五次人代会代表。1952年,因在《人民日报》发表《评田汉〈金钵记〉》一文,田汉因此荐其到中央文化部艺术局剧目组工作,1955年任《剧本》月刊编辑,戏曲组组长,参加《京剧丛刊》、《华东地方戏曲丛刊》,以及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演出剧本选集的整理、审定、出版工作,1956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是第三、第四届全国文代会代表。1957年后任《戏剧论丛》、《戏剧研究》执行编委兼《戏剧报》常务编委。1963年任《戏剧报》副主编,直至“文化大革命”。1977年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79年任《红楼梦学刊》编委、《戏曲研究》丛刊副主编。从1947年开始,戴不凡还从事我国古代小说、戏曲的研究工作,参加修订《中国戏曲通史》,完成了研究《红楼梦》的论著数十万字。《戏剧论丛》、《戏剧研究》常务编委、《戏剧报》副主编;1978年调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工作,任《红楼梦学刊》编委,《戏曲研究》副主编。[1]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47年开始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戏曲,曾在赵景深主编的《俗文学》、《通俗文学》上发表研究文章数十篇。建国后,在研究古典戏曲之余,撰写了大量的戏剧评论,在文艺界影响很大。文革中带病潜心研究《红楼梦》,撰写了《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等一系列红学论文,发表后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反响。已出版著作8种:《百花集》(10.6万字)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论古典名剧琵琶记》(7.7万字)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百花集续编》(9.4万字)1958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论崔莺莺》(13.4万字)196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见闻录》(22万字)1980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戴不凡戏曲研究论文集》(20.3万字)198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百花集三编》(37.6万字)1983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红学评议·外编》(33.4万字)1991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另有五、六十年代散见各报刊有关历史剧的论文多篇,约20余万字。主要有《曹操外论》(载1959年《戏剧研究》)、《历史剧三题》(载1962年《红旗》杂志)、《岳飞的诗文》(载1960年《戏剧报》)等;有关古典戏曲的研究论文10余万字,主要有《戏剧二题》(载1981年《文学遗产》)、《两宋杂剧新说》(载1990年《社会科学战线》)等等。此外,还参加《中国戏曲通史》的编写工作。该书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的优秀理论著作奖。
      戴先生是原严州府的梅城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十分喜欢戏曲,特别是对家乡戏曲徽戏、乱弹等有非常深的造诣,加上学识渊博、文采斐然,又在中宣部文艺局工作,对婺剧的评论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后人不应该忘记。
  戴不凡先生曾在多篇戏曲文章中直言京剧好多地方不如婺剧徽戏来的精彩,甚至教京剧泰斗周信芳先生在《徐策跑城》一戏中,要按照徽戏的路子来演,得到了周先生的信服和参考,并虚心吸收了戴先生的意见。周先生表示自己的老师王三麻子原来就是活跃在浙西的徽戏老演员,自己的所学的东西,应该是徽戏一路的。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有许多剧团或演职人员,放着自己徽戏老祖宗的诸多宝贝不用,却要去京剧里移植和改编剧目,真是不可思议。
   辅助阅读:戴不凡先生女儿戴霞的纪念文章
  《周信芳与戴不凡的交往》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