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1月14日,魏鹤龄出生于天津市郊区的农家。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求学,被好心的叔叔带到北京,读了小学和初中。后来,叔叔失业了,无力继续供他上学,只好又回到天津。为了谋生,魏鹤龄在社会底层中苦苦地挣扎着。他在乡下种过地,在城里做过小买卖,在码头上扛过“大个儿”,饱尝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种种苦难。
正当魏鹤龄寻求生活出路的时候,听说山东省立实验剧团招聘演员,他决心试试看。结果,真的考上了,边他自己也不敢想相信,自己还真有表演方面的天赋。就这样,魏鹤龄从此走上了戏剧表演的道路。当时是1928年,是魏鹤龄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
魏鹤龄在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一年,当上了话剧演员。在他刚刚参加了一部话剧的演出之后,剧院停办了。于是,他又参加了部分师生组织的剧社,在北京一带演出。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的闸北、吴淞,企图攻占上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日商工厂的中国工人举行了罢工,各界人民组织抗日救国会,全国各地声援上海军民,掀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激怒了劳动人民出身的魏鹤龄,他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十字救护队,从天津赶赴上海。在上海郊区的战场上,他穿行于枪林弹雨之中。由于腿部受伤,停战后便留在了上海,
由于抗日救国热潮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在上海蓬勃发展。魏鹤龄结识了田汉等一批文化人士,其爱国思想日益强烈。他积极参加进步剧社的演出。他先后参加了集美歌舞剧社、五月花剧社。参加了《名优之死》、《苏州夜话》和《战友》等剧目的演出。他扮演的都是工人农民等社会底层人物。他的表演真实,自然可信,受到观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