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573
本馆由[ 黑白双煞 ]创建于2009年12月30日

周立波故乡小说的民俗基因

发布时间:2010-05-15 17:12:49      发布人: 黑白双煞

来源:三周研究 作者 :刘成 

刘成

  

  [摘要]  周立波故乡小说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本族本地民俗基因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周立波  故乡小说  民俗基因

  

  基于对现实社会生活和故乡风土人情的挚爱,周立波在他的系列故乡小说的创作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具有本族本地民俗基因的创作艺术风格。

  周立波的故乡小说系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作品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这主要是审美整体上、章法结构上的中国传统气派,民俗面、风情画一般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明丽的地方色彩,以及生动活泼的个性化的群众语言等。”①它“是特定范畴和特定意义上的萌动和显映着乡土基因的美学产物。”②周立波正是在文学创作中注入了本族本地的民俗基因,才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那么,周立波在他的故乡小说中注入了哪些民俗基因呢?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具体谈谈。

  

  民俗风情的描写是民俗基因的直接体现

  

  饱含诗意、清新淡雅的风俗画,呈现出明丽的地方色彩。周立波以极大的热情追求着地方特色,为我们展示了一卷完整的风俗画。在他的笔下,湖南农村那迷离的月光、翡青的田野、热闹的哇鸣等,都得到了精细传神的刻画。周立波的故乡小说创作了近十年,所写的题材十分广泛,从互助组的成立到人民公社的形成,从办农业合作社到农村改革以至恋爱婚姻、教育娱乐的小说,你也会觉得“仿佛来到了资江之畔那山清水秀、风光绮丽、民风古老淳朴而又幸福和欢乐的社会主义山乡。”③你会不知不觉地爱上这个社会主义山乡。

  周立波故乡风情的描写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在对故乡人民生活的精观细察中,他把故乡的民习民风和民情铭记在胸中,并把自己的审美理想融入其中。在《胡桂花》中,写清溪乡为庆国庆十五周年活动时,作者详细写了戏台、人群,有远景、有近景、有仰视、有俯瞰,还有胡桂花丈夫的特写。整个画面动静相映,虚实互托,气氛热烈。这幅“社戏图”便是一幅生动传神、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在《山那面人家》中,作者对湖南农村新婚喜庆的风俗习惯作了细致的刻画。如结婚新房的布置与装饰,要贴喜字、点红烛、贴鲤鱼、壮猪等图案的窗花。姑娘们还会在新房外听壁脚。其中,还穿插描写了津市一带请人“哭嫁”的风俗等。这些地方习俗的描写,描绘出了一幅独特的民俗图。周立波就是这样将丰富的情感、历史的积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的特征等全部融汇在古朴浓厚的乡土风情中,从而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别具一格、精微生动的民俗细节是故乡独特民俗基因的真实反映。周立波善于捕捉故乡独特的民俗细节,使作品显示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民兵》里的何锦春上山下乡都唱着当地农民熟悉的“十二月望郎”:

  “三月望郎望花开,望得后花园中桃花开,桃花开在桃树上,手攀桃树望郎来,望得花开花谢郎不来。”这个唱民歌的风俗细节的真实刻画,使作品显得格外亲切。又如《张润生夫妇》中“杀年猪”,《翻古》中关于“选茶籽”的介绍等。这些风俗细节的描写,展示了真淳古朴的民俗美。

  

  民俗风情化的人物刻画是民俗基因内在的反映

  

  周立波善于在民俗风情的描写中塑造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故乡小说中,周立波塑造了一系列富有个性的人物,如《艾嫂子》中聪明朴实的养猪能手艾嫂子,《山乡巨变》中本真善良、大方却又自私、时新而又古板的亭面糊等。在刻画人物时,周立波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原则。“即使是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如刘雨生、李月辉、盖满爹,按当时流行的创作风气来看,人物头上不但没有理想的光圈和宝气,反而有世俗的窝囊劲。”④周立波紧紧地把握着时代的脉搏,巧妙地把生活中萌芽的审美意识通过塑造的新人形象如卜春秀等表达出来。周立波对农民形象的刻画,朴素真实,充满了乡土气息。且看《艾嫂子》中对艾嫂子外貌的描写:“穿一件浅蓝布大襟罩褂子;一条九成新的布裤,也是蓝的,颜色略微深一点;脚上是一双草鞋。”这身穿戴完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形象。在描写中,周立波还歌颂了农民们正直善良、勤劳朴实、坦荡无私的优秀品质。由于周立波精观细察,传神地塑造,所以他的故乡小说中的人物具鲜明的地方特征,能给人留下亲切深刻的印象。

  朴实清丽、简炼生动、通俗易懂、口语化、富含风情是周立波故乡系列小说特有的风格。“留心人民的语言会使你的文笔获得生活的气息。”⑤周立波把形象生动的富于地方色彩的群众语言引入到了作品中,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他善于用当地人的评议道出当地的风情、景物、风俗习惯等。在个性化的人物评议中,周立波积累了大量的益阳地区方言语汇。如活辣子、今朝子、越口、逗耍方、霸蛮等等。当然,周立波对方言也采取了选择性的原则,进行了删除提炼,从而使他作品的语言更加明丽清新,通俗易懂。

  对故乡风物的描写,周立波精心展示乡音之美,用别具一格的地方语言营造了益阳农村温馨的音乐氛围。在作品中,周立波善于尽情地展示乡音之力、乡音之美。“乡音,在现实交际中,它常常是消除陌生感的温馨的绿色信号;乡音,在艺术作品里,它是使人物和环境增强个性与活力的维生素。”⑥周立波一往情深地用乡音构筑了独特的语感氛围,组成了一曲曲清新明朗的田园交响乐。

  在创作中,周立波还引用了不少民歌、民谚、俗语等,使作品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如“穷人不信富人哄,桐树开花才下种”(《桐花没有开》),“有做有吃,无做傍壁。”(《禾场上》)等等。对于民歌,周立波更是倾注了深情,在他的作品中,各类山歌、民歌、秧歌及各种曲牌音乐多达二十余种。

  周立波正是把积淀于特定地域民族文化深处的乡音,融入到了他的故乡小说中,从而使他的作品里飘荡着民俗风情的激越音符。

  

  融化在民俗风情文化之中的自然景观是民俗基因主客体和谐统一的客观要求

  

  周立波对故乡的自然风光十分迷恋,将故乡的风光融于描写中,形成了情景交融物我同化的艺术境界。在他的笔下,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蘸满了浓郁的乡情。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周立波笔墨酣畅而又细腻生动,如《山乡巨变》中对春天插秧时节山乡景色的描写:“远远望去,段里一片灰蒙蒙,远的山被雨雾遮掩,变得朦胧了,只有两三处白雾稀薄的地方,露出了些微的青黛;近的山,在大雨里,显出青翠欲滴的可爱的清新。一缕缕灰白的炊烟,在风中飘展,在雨里闪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山乡春雨图呵!又如《民兵》中对茶子花的描写,《山那面人家》中对竹林、微风明月的描写等,这些描写,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情美。

  周立波笔下的风物是真实的土香土色的东西,对故乡的田野村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都作了细节描写。如《山乡巨变》中对雷的描写,写得十分细致生动,有“磨地滚的”、“落地炸的、“和着闪电的”、“从远而近的隆隆声的”等,让人看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周立波是群众化、民族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作品贴近群众,显示出独特的民族风格。正是由于周立波对生活的挚爱,对文学群众化、民族化的推进,才使他深深植根于故土,开掘出了积淀的民俗基因。

  周立波用凝炼的文字,用清丽淡雅的色调,巧妙地将民俗基因注入到故乡小说中,使他的故乡小说通俗易懂、风情浓郁,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责编   姚时珍)

  

  

  

  注释:

  (1)夏赞忠:《在周立波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2)艾斐:《论“茶子花派”美学形态与艺术风格》

  (3)胡光凡:《革命现实主义的烂漫山花》

  (4)汪丽亚:《多种感情、多重色调的融合》

  (5)周立波:《回答青年写作者》

  (6)周冕章:《周立波描写故乡生活短篇小说的风俗风情美》

  

  

  作者简介:刘 成,男,湖南益阳人,益阳箴言中学教师,硕士,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