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鸣龙-科学研究
黄鸣龙在甾体激素的合成中,比较重视合成方法的研究。他在引进16α-甲基合成地塞米松中,发现化合物用酸处理得和的混合物,此混合物氢化后,均得16α-甲基化合物。这是一个十分简便的方法,即将易于得到的16β甲基变为16α-甲基,同时生成17α-羟基,从化合物经若干步,即得地塞米松。中国曾用这个方法进行地塞米松的生产。
黄鸣龙在进行甾体合成方法的研究中,极为重视一些基本反应的研究。例如在副肾皮质激素的合成中,发现了一个1,6-消除反应。在研究胆甾醇化合物a~d1,6消除反应的速率时,发现消除反应在稀碱溶液中,比在酸液中的速率为快,竖键基团较横键基团易于消除。
黄鸣龙在改用高锰酸钾代替昂贵和稀少的四氧化饿合成双氢可的松的研究中,发现20腈-17-孕甾烯-3α,21-双羟基-11酮,用碱在甲醇或乙醇中处理发生立体异构化,并同时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21醚化合物,两者的比例,视其反应时间而有所不同,在碱性甲醇中放置24小时或较久,的产量有80%以上,可使其变为21-甲氧基可的松。
在口服避孕药的研究方面,黄鸣龙参考Pincus的工作,结合中国情况认真制订科研计划,并与有关的生产单位一起选择合成了炔诺酮、甲地孕酮和氯地孕酮等药物。与此同时,他又积极开展甾体口服避孕药结构改变的研究,以期获得具有更高疗效的药物。副肾皮质激素,如可的松及可的唑,在C6α-位置引入一甲基,疗效大为加强,如在C6.7位加入双键,则效力也可加大,因此他设计合成Δ6-6-甲基-17α-羟基黄体酮,它的17-乙酸酯(简称甲地孕酮,14),口服效力比6α-甲基-17α-乙酰氧基黄体酮(大5—6倍。甲地孕酮用作口服避孕药是中国的首创,它在英国也被用作口服避孕药。此药虽然避孕功能甚佳,但合成方法,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当时都不够经济。因此,1956年,黄鸣龙又和工业部门一起对其合成方法进行了改进。老方法合成甲地孕酮是6步,总收率18%,国外比较新的方法是5步,总收率27%,而他改进的方法只要3步,总收率达40%。这一改进不但有一定经济价值,并且也有一定理论意义,因为和含溴不饱和基团,一步即去溴成甲基,并同时使双键移位,似尚无先例。在避孕药合成的方法方面,黄鸣龙还采用他的还原法所得的16α-羟基化合物,经四步反应获得了化合物。的苯甲缩酮,是一种长效的避孕药。
黄鸣龙鉴于甾体化合物中加入16β-甲基也同样地增强生理作用,故将化合物制成在C16位既含甲基又含羟基(顺,反异构体),从而可以合成具有这两个活性基团的甾体化合物,这两种立体异构体遇酸各按酸的种类及浓度直接形成(或先形成及,再变为,化合物可用常法加入C20-酮基和C17α-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