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马氏的兴衰
茂陵马氏可称为官宦世家。据《后汉书·马援传》,其“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重合在今河北沧州乐陵东),坐兄何罗反,被诛,故援再世不显。”即使如此,《东观记》言:其祖宾,宣帝时(前73—前50)以郎持节,号使君;父仲,官至玄武司马。《汉书·郑弘传》记:“当此之时,英俊并进;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国万生之徒六十有余人,咸集阙庭,舒六艺之风,陈治平之源。”茂陵学风之盛,实开创马氏再兴之基。马援三位兄长况、余、员,王莽时(9—23)已分别出任河南太守、中垒校尉、增山连率(即上郡太守)。但茂陵马氏家族的崛起始于马援的军功。援亡后,其小女又立为皇后,皇太后,此40余年间,可称为鼎盛时期。
马援(前14—49),初以三兄为官,家用不足,欲就边郡田牧。长兄况欲从其所好,但不久亡故,未能行成。后为郡督邮,因纵放重囚犯,遂亡命北地,“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王莽末,曾任新城大尹。莽败后,与兄员避地凉州。
东汉光武帝即位(24),帝遣员复郡,卒于官。援仍留西州,隗嚣命其为绥德将军。建武四年(28)冬,始奉隗嚣书来洛阳觐光武帝。后隗嚣遣长子恂入质洛阳,援与家随行。居数月,因无它职任,曾屯田上林苑中。后为隗嚣见疑,遂与道扬镖。这段经历为其熟悉边陲及组织经营能力的增长大有益处。
建武八年(32),光武帝亲征隗嚣,“诸将多以王师为重,不宜深入险阻”,马援“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经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可说是开沙盘之先。帝从其议,获大胜。十一年(35),拜 援为陇西太守,在西北经营六载,“置长吏、缮城郭、起坞堠,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入为虎贲中郎将。十七年(41),平皖(今安徽怀宁)李广反;又拜伏波将军,南征交趾(今越南),“援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封新息侯。二十年(44)九月,班师还京。援有名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十二月,即出发北征;二十四年,又出征武陵(今属湘南);次年,亡于军中。卒后,尚受诬陷,“收新息侯印绶。”
马援“善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又有《诫兄子严、敦书》传世。
马皇后(39前—79),为马援第3女。父及少兄客卿相继亡故,母蔺氏因悲愤得疾,依从兄严。严与太夫人议,拒绝窦氏求婚,上书进其入太子宫,年仅十三年。永平元年(58),明帝即位,为贵人;三年,立为皇后,无子。十八年(75),明帝崩,章帝立,尊为皇太后。建武四年(79),崩。
马皇后,“能诵《易》,好读《春秋》、《楚辞》,尤善《周官》、董仲舒书。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明帝时,其兄廖、防、光均未改官。永平三年(60),“帝思中兴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后又增至三十二人,“马援以椒房之亲,独不与焉。”此种言行,与后来的窦氏、梁氏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说是继承父训,一生谨慎。
马太后崩,成为茂陵马氏家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马援一门,除长子廖能“谨笃自守,而性宽缓”时,其弟防、光“资产巨亿,大起第观,弥亘街路,食客亦数百人”,被有司所奏,悉免就国。
在东汉,茂陵马氏著名人物尚有:马严子续、融,融女伦;马稜、马日磾、马瑶、马腾、马超等。可说东汉是茂陵马氏的全盛时期。
至三国,蜀汉有马钧;唐有马彝、马总、马璘、马植;宋代,仅马钰一人。此后,茂陵马氏几乎消声匿迹,再也未见名人。
以《中国人名大辞典》统计比较:唐代,茂陵马氏名人尚占19%;至宋,仅占2%。元、明、清马氏名人215人,占历代全部马氏名人367人的59%,而茂陵马氏无一人出现。分析其原因,与茂陵马氏不断外迁有关。不断外迁,使马氏发祥地的茂陵自身比重日益缩小。而在五代,北、南宋之交,由于战乱,大批北方有地位或较有资产的马氏,纷纷向江南迁移:其远至云南、贵州、广东、福建,但主要定居地为苏南及浙江。在宋代,江浙马氏名人有13人,占26%(杭州作为南宋行在,就更集中,有7人,占14%)。这次迁移的影响,一直至明、清,苏南与浙江马氏名人占同期马氏总名人19%及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