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翀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54658701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4月10日

谪戍贵州

发布时间:2011-04-10 08:01:09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廷杖后,因为朝官郑晓据理力争替张翀说话,张翀才得免死罪。之后,皇上下旨,将“各犯都发烟瘴卫,但逃,杀了!”张翀被谪戍贵州都匀卫长达九年。直到严嵩垮台、穆宗嗣位,才召补为吏部稽勋司,后历任要职,官至刑部侍郎。
  都匀的民众都十分敬重张翀的节气。当地的千户韩梦熊、军政使娄拱辰以及许多社会各界人士都想为他筑一座“读书堂”。当地居民闻知,纷纷相助。于是当地民众“谋于众,捐金募工”,筑龙山道院于山巅,让张翀能“负甑习静其间”。贵州巡抚吴维岳为张翀《鹤楼集》作序,其中有“都匀诸生群造其门,执经求从弟子列,则相与论古今忠孝事及吾儒性命之学,都匀风教寝明异傍郡”等句。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都匀知府区维翰为了纪念张翀文化教育的开辟之功,在明代观音寺的遗址上建造书院,取名为“鹤楼书院”。
  都匀的山水胜迹多有张翀的留痕。他曾经把蟒山易名为“龙山”。在都匀期间,他每每吟诵稍暇,与众多弟子游山玩水,登龙山四望,欣喜地看到“南尽交广,北极湘汉,西连滇蜀”的壮丽景象。由于经常在山水之间跋涉,有一日大笔一挥在壁上留下了哲理深刻的16个大字“仁智之情,动静之理,栖此盘古,饮此泉水”,成为当地的一大名迹。“仁智之情”镌刻于都匀东山北麓以每逢秋月缀满红叶而得名红叶山的雨花岩。摩崖高1.51米、宽0.75米,草书,阴刻,大字约1尺,小字约3寸见方,字体潇洒豪放,刚健清峻。在“仁智之情,动静之理,栖此盘谷,饮此泉水”16字之后,有“大明嘉靖四十年鹤楼张翀书”的题款。
  清人张澍《续黔书》有记载,称“张鹤楼遣戍是邦,诛茅读书,题此以自慰也”。摩崖附近有清泉自山谷中溢出,莹然成溪,那就是题刻中的“饮此泉水”。张翀留题之后,山因之而生色,泉因之而有灵,游人接踵而至,也纷纷题词留记。明人陆柬《都匀龙山记》中所说“张子之忠诚旷怀,兹山遂借重为万古名胜”。清康熙年间都匀知府黎皋手书:“曰动曰静,理本一致。仁得为仁,智得为智。动静两忘,不知何视。水尽山穷,了了大义。”刻于摩崖右侧。光绪年间的都匀知县许特任也在摩崖前竖石碑草书:“一鹤飞去,千载悠悠,青草埋没,鸿爪勾留。”晚清贵州著名学者郑珍也有《雨花岩观明张忠简公摩崖》诗,诗后有“都匀人以忠简为仙,谓此为爪书仙迹,龙江寺尚留斩蟒刀”的注语。1914年,都匀知县孙嗣奎在崖上建亭,名为戏鹤亭,用以保护石刻,并于亭下建环翠阁,遍种荷花。每逢夏秋之季,荷花池内荷叶亭亭,香飘怡人。因为鹤楼亭是为纪念鹤楼书院的主人张翀而建的,而都匀一中的前身是鹤楼书院。因此,张翀应该说是现在的都匀一中的开创者。
  明清及民国的多种《贵州通志》都为之立传,明代贵州巡抚江东之将张鹤楼与在贵州文化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王守仁、邹元标并称为“三迁客”,肯定了张翀在贵州文化教育史上的地位。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