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侃如夫妇
冯沅君和陆侃如,这对学者兼作家的文人夫妻,久来蜚声中国现代文坛,佳话频传。
冯沅君,河南省唐县人,1900年(庚子)生于一个封建官宦之家。陆侃如,江苏省海门县人,1903年(癸卯)生于一个开明士绅家庭。
1922年夏,冯沅君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陆侃如则完成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学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他们的相识有段传奇插曲:当时陆侃如沉浸于先秦文学的研究中,每每至图书馆借阅典籍资料,并在阅览室择座披览,但借书常常步人后尘而落空,馆员说,是一位女同学早把书籍借走。忽一日,陆侃如瞥见,在阅览室的僻静的角落里,有一位女生在聚精会神地阅读,看她面前摞着的线装书,他便猜了八九,于是鼓起勇气向前垂询,方知这位女同学名冯沅君,而且研究的课题,适与陆侃如同,自此,冯、陆二人得以相识。
在大学一年级,陆侃如先后在《努力周报》《读书杂志》等报刊,发表了《宋玉赋考》《读〈楚辞〉》等论文,次年又在上海出版了单行本《屈原》一书。面对这位少年才子,冯沅君预定将来必有作为,遂萌发爱慕之心。
冯沅君除研讨中国古典文学外,在课余以浓厚的兴趣进行白话小说的创作。自大二(1923年秋)起,她陆续在上海创造社主办的《创造季刊》等期刊上,以“淦女士”为笔名,发表了《隔膜》《旅行》《隔绝之后》《慈母》等数篇小说。这些小说共同的主题是宣扬妇女解放,激励新时代的女性,敢于跟封建礼教作无情斗争,挣脱羁绊,自由恋爱,创造幸福的生活。于是,淦女士的小说名声大振。陆侃如捧读这些作品,深有感触,一种爱的情感向这位才女袭去。
1925年,冯、陆双双毕业于北京大学。陆侃如旋即转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而冯沅君则远赴南京金陵大学任教。其间,陆侃如因思念沅君,乃发电报曰“兔儿永在你笼中”,却被金陵警备局截获,认为是来自北平的联系“学潮”的暗语,于是寻访冯沅君,又派人到北京大学稽询陆侃如,陆坦率地说:“沅君是我的女朋友,十二生肖我本属兔,我们说句开心话,难道违法不成?”警察只得尴尬而退。
1927年,冯沅君、陆侃如在恋爱成熟的基础上,准备在北平订婚。不成想却遭到冯友兰的反对。友兰系沅君的长兄,他认为冯家系官宦书香人家,而陆家无非士绅出身,难以门当户对,几成僵局,后由胡适等谨劝说项,方得默许。是年秋,陆侃如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旋赴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任中文系主任,并兼课暨南大学等校。同年,冯沅君也来到暨南大学和中国公学大学任教。
1929年新年过后,冯沅君与陆侃如在上海喜结连理,终成眷属。婚后他们的生活不在锅碗瓢盆,柴米油盐,而在绿纱同读,诗书共赏。一年前,冯、陆开始合著《中国诗史》,陆侃如负责魏晋南北朝以前部分,冯沅君则负责唐宋以后部分。1930年完成全部书稿。全书分上、中、下三卷,60万字,由大江书局出版。该书资料翔实,观点新颖,为破天荒中国第一部诗歌史,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响。
1932年,冯沅君与陆侃如登上法国邮船,途经马赛到达巴黎,实现了他们多年来自费留学法国的梦想。这对伉俪同时考入巴黎大学文学院,攻习三年,双双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留法归来,陆侃如受聘燕京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冯沅君则执教于河北女子师范学院。
卢沟桥事变后,文人学者纷纷南归,但是冯沅君此时因身体不适正在北平住院,稍后由陆侃如陪同到沪,避居休养。翌年初,夫妇两人取道香港、越南等地,到达巴蜀大后方,至内迁的中山大学教书,遂后又到四川三台,担纲东北大学教席。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冯、陆跟随东北大学回迁沈阳。不久,内战爆发,他们转赴青岛,至山东大学从教。全国解放后,他们随山大由青岛迁往济南。两位均曾出任过山大副校长之职。在行政和教学之余,冯沅君笔耕不辍,除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如《元杂剧杂考三则》《唐传奇作者身份的估价》等,还完成了《古剧说汇》专著一部,1947年商务印书馆初版后,1956年修订后由作家出版社重版,深受剧坛欢迎。
上世纪50年代,冯沅君、陆侃如共同在文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建树是,1956年他们重新修订了《中国诗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957年,他们又分工合作完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简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此书并译成英语、俄语等多种译本向国外发行。也是在1957年,他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再次修润的《中国文学编》,亦由作家出版社再版。这对恩爱夫妻堪称中国文学史华苑中辛勤的园丁,迎来了丰硕的秋天。
不料命途多舛。1957年7月,陆侃如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在校内一次批判会上,主持人点名要冯沅君发言,参与批斗,但沅君缄默不语,沉闷良久,只气愤地迸发出一句话:“我大半生与‘老虎’同寝共枕,竟无觉察,是得了神经麻痹症吧?”
1973年6月17日,冯沅君因患癌症与世长辞。陆侃如极度感伤,幽思难忘,遂挥笔写下了“红楼邂逅深如昨,白首同心一片丹”的诗句,垂念殷殷。1976年12月10日,陆侃如突发脑血栓病,生活渐难自理,但在1977年,爱妻谢世四周年之际,他还抱病写下了《忆沅君》的文章,刊发于《新文学史料》丛刊。1978年12月1日,陆侃如溘然长逝。但冯、陆留下的大量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却光焰永存。
秦国贞摘自《人民政协报·春秋周刊》2008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