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青松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496
本馆由[ 天堂墓匠 ]创建于2009年12月30日

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余青松

发布时间:2009-12-30 10:53:53      发布人: 天堂墓匠

     余青松,中国现代天文学家,1897年9月4日出生于福建厦门,1978年10月30日病逝于美国马里兰州。

  1918年,余青松毕业于清华学堂的留美预备班,同年赴美国雷海大学土木建筑系学习,1921年获学士学位。1922年进入匹兹堡大学改攻天文学和数学,1923年完成的硕士论文《天鹅座CG星的光变曲线和轨道》使他在美国天文学界初露头角。此后他又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进修,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他对于恒星光谱和光谱分类方面的观测研究成果成为现代对于恒星能量分布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他赢得了国际声誉。为此他被聘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第一位中国藉会员。

  1927年,余青松归国,到厦门大学任天文系主任,1929年,因天文研究所的高鲁向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推荐,于7月接任天文研究所所长之职。他一到任,迅即接续由高鲁肇始的紫金山天文台建台之举。鉴于建造方案的改变,又为了节约经费,余青松亲自进行实地勘测和建筑设计,甚至亲自组织和指导施工。

  在多方面的支持下,余青松和自己的同事们一起呕心沥血,历尽了千辛万苦。经过五年努力,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属当时世界一流水平的天文台终于耸立在亚洲的东方,这也是东亚地区建成第一座现代化天文台。

  然而不幸的是,在紫金山天文台建成不久,刚要准备开展系统的观测研究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进而又将战火逼近了当时作为首都之地的南京,民国政府无力抵抗,只得组织大规模的内迁。

  1938年春,余青松随着天文研究所一起迁到了云南昆明。为了能尽快恢复工作,投入观测,余青松再次亲自勘测设计,组织施工,在东郊凤凰山上建造起了一座新的观测站――凤凰山天文台。即现今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前身。

  1940年底,余青松辞去了天文研究所所长之职,此后,他在桂林和重庆等地负责光学仪器和教学仪器方面的研究工作。

  1947年,余青松再度出国,先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等处工作。1955年,他任美国胡德学院的教授,并任该院的威廉斯天文台台长。1967年退休为名誉教授。晚年时,余青松致力于星图的设计和绘制,其具有特色的创造性工作获广泛的好评,甚至被冠以艺术家的美名。

  为表彰余青松在天文学领域的重大贡献,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第3797号小行星命名为“余青松星”。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