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方,毕生研究木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研究木材物理力学性能
朱惠方于1934年11月完成了中国中部木材的强度试验。测试的树种达74种之多,其中针叶树材9种,阔叶树材65种。1935年完成了中国木材硬度之试验,共测试的树种达180种,按测得硬度之大小,分成甚软、软、适硬、硬、甚硬5个等级。鉴于铁道轨枕用量甚大,国产材由于性质不明,造材乏术,而不得不大量进口外材。据统计,1935年用于进口轨枕的资金达875万元。朱惠方为选用国产木材制造轨枕,于1937年进行了中外轨枕用材强度比较试验。
考察川康两省部分地区森林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938年9—10月间,朱惠方应成都商界人士王剑民等之邀,率考察组深入大渡河上游的汉原、越隽、泸定等县,以大渡河为中心,东起汉原之羊腊山,西迄泸定县之雨洒坪,更及临河南北之山脉,对地势、植物生态与环境、森林之变迁进行考察。根据考察所得资料,拟定了该片林区之经营与开发大纲。所列条款,包括森林之整治与经营、木材之运输方法与工具、森林管理机构、人员编制、投资概算等均极详细。约在1940年春,他们又对西康洪坝森林资源进行了调查,历时一年。此次调查的目的是掌握该地区天然林之分布状态、林木特性、林木的蓄积量与生长量。根据实际调查得出,当地森林以云杉、冷杉为主,是造纸的优良原料。朱惠方建议在安顺场附近各建一所制材厂、胶合板厂和造纸厂,以充分利用当地森林资源。
1948年,朱惠方与梁希在台湾考察后联名发表了《台湾林业视察后之管见》一文。1951年在台湾大学任教期间,又发表了《台湾之森林》和《解决本省轨枕用材问题之刍议》等文章。对台湾之森林资源特点及开发途径论述颇详。
研究木材解剖性质
木材解剖性质是木材的基本性质,只有充分掌握木材的特性,才能合理利用。朱惠方于19明年完成的研究工作《中国经济木材之识别·针叶树材》,包括7科28属64种,是研究中国重要经济木材的成果,对蓄积多而利用少或蓄积虽少而木材极有价值及少数稀有树种在解剖和分类研究上必须参考者均予记载。为帮助当时国内正在展开的阔叶树材的研究,他制定了《阔叶树材显微识别特征记载方案》(1963),对我国阔叶树材的解剖研究的规范化起到重要作用。
重视造纸及纤维工业原料的开发利用
早在1934年初,朱惠方就撰文论述中国造纸业与原料开发前景,提倡在荒芜山地植树造林,其间伐材可供造纸。1936年又著文探讨竹材造纸问题,认为竹材在中国分布面广,产量高,4—5年生即可使用,是一种优良的造纸原料。文章指出要利用竹材造纸,除应选择适宜的竹种外,还应开展大面积集团造林,以保证原料的持续供应。50年代后期,他继续对木竹材纤维形态及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了《数种速生树种的木材纤维形态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1962).《国产33种竹材制浆应用上纤维形态结构的研究》(1964)和《马尾松用作粘胶纤维原料的研究》(1964),他对芦竹制粘胶纤维、富强纤维、人造毛的研究,进展也很快,在纺织部门支持下,试制的粘胶纤维已抽丝织布,并已开始在浙江杭州与温州筹建生产车间,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速生树种木材、竹材在人造板、造纸与纤维工业中的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980年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植物纤维化学》就引用了他的一些研究成果。
提倡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1936—1951年,朱惠方曾发表多篇文章,对林产品的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其中《竹材造纸原料之检讨》(1936)、《木材利用上的防腐问题》(1936),迄今仍有重大参考价值。他在《人造板工业》(1944)一文中指出:人造板工业可利用废材或锯屑,“九以榨糖废物之蔗杆最为经济”,将成为中国极有希望的一种工业。虽然现在人造板工业的产品种类、生产技术水平已有重大发展,但通过发展人造板可以提高木材利用率,弥补木材供应之不足大量农业剩余物可作为人造板的后备资源,尤以甘蔗渣最为经济这些论点,至今仍然适用。可见这些文章不是应时即兴之作,而是经过调查研究或是参考大量的文献综合而提出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