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成杰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图为他赞助的篮球比赛
“宝古佬”在历史上是对现今湖南邵阳一带人的称谓,因邵阳过去叫宝庆。吉首三馆房地产联合开发有限公司总负责人曾成杰就出生在邵阳。风雨几十载,曾成杰凭借厚道为人、非凡胆识、慈悲心肠等因素,从一个普通的小包工头来到湘西,发展成为“第二届中国企业改革十大杰出人物”。
2005年12月25日,这是个让曾成杰永远无法忘怀的日子。在庄严肃穆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他激动地接过了“中国企业改革十大杰出人物”醒目字样的金色奖牌。当听到与会者雷鸣般掌声和面对相机此起彼伏的闪光灯时,他微笑着,露出坚毅和厚道。
好消息不胫而走,搅得大湘西也兴奋起来。“全国才10个啊!我们湘西企业界真有能人!”湘西人这样感叹道。
“他为人非常厚道!”
邵阳为湖南西部欠发达地区,山高路远,土地贫瘠,而人口密度大。曾成杰出生在邵阳市新邵县酿溪镇的一个贫困家庭。尽管他学习成绩优异,却因学费问题割断了与大学校园的缘分。
不过,曾成杰没有责怪父母,他相信“穷则思变,变则通”、“条条道路通罗马”。不久,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社会大学。不管是走崎岖的山路卖冰棒也好,还是在建筑工地打杂也罢,他都踏实肯干,一马当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的努力,得到了左邻右舍以及工地老板的赏识。更重要的是,一位邓姓女子最终成了这个成功男士背后的那架永动机。无论是在事业的高峰期,还是在四面楚歌的挫折期,妻子都用爱的力量催促着他前进。
1986年,近而立之年的曾成杰带领50多位老乡来到湘西吉首。刚开始,人生地不熟,他时常感觉很茫然,总觉得前途未卜,几次都想打道回府。
曾成杰做的第一个工程就是吉首市武装部训练基地。“万事开头难”,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外地小子,是如何争取到第一个工程呢?“他不靠天,不靠地,也不靠背景,靠的是非常厚道的为人。他待人真诚,讲诚信,宽容大度。记得他在争取这个工程的过程中,他三番五次地‘游说’武装部领导,真诚的态度让领导感动不已。在施工过程中,他一直是亲力亲为,与难兄难弟们同享甘苦。后来,工程如期完成,造价低(80元/平方米)、质量高,领导很满意。但是,由于武装部的实际困难,并不能如期把工程款交给他。对于违约行为,他宽容大度,没有任何怨言。最后,资金运转问题的解决是从他邵阳老家贷款过来。”曾成杰的一位吉首老朋友这样描述他。
从此,曾成杰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做工程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有规模,越做越有劲。州消防支队、香港街、山城大厦、机电大楼、图书馆、湘泉酒厂车间……
“他并不是追求数量和唯利是图,而是做良心工程。曾总是一个淡薄名利的人。他每做完一个工程后,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整理自己的思绪,花大量的时间不耻下问,花大量的时间研习房产知识。”一位公司的老职工这样对笔者说。
“他非常有胆识、恒心!”
“他非常有胆识、恒心!白手起家自不必说,开发‘三馆’吉首旧城改造和盘活明珠‘烂尾楼’工程更是让我们瞠目结舌!”三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世明对曾成杰很是赞赏。王世明是州、市两级人大代表,原任吉首市石家冲办事处主任。
“当初他拿出开发州、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的‘三馆’项目策划方案时,我们认为拆迁难度、资金周转难度那么大,都说他是天方夜谭。”现任三馆总经理孙国荣笑着回顾道。
“三馆”地段是吉首老城区最繁华区域,是得天独厚的商业用地位置。但是,过去此地段的规划和建设用地受局限,房屋建筑的经济价值不高,建筑物都属60、70年代的古老建筑,房屋的实用价值太小,周围既没有绿化植被,又没有消防通道,商业住地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2002年下半年,曾成杰已经在房产领域累积了一定的开发经验。凭借其敏锐意识,他认为,这正是“三馆”开发的好时机。再加上岁月如梭,他已经对湘西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也想在新吉首的发展建设中尽可能地作一些贡献。
但是,自治州想开发“三馆”的房产公司有很多。2003年,吉首房地产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此,州、市政府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倡导“三馆”(州体育局的体育馆、州文化局的图书馆与群艺馆……)项目开发招标资格审查要三比:一比项目整体规划方案,看谁的设计方案做得好;二比资金实力,看谁的资金实力及资金组织能力强,当时打入政府政务中心账户上的投标保证金起底就要4000万元;三比开发商与其开发区域内的拆迁单位的关系协调情况,并必须达成意向性协议。
“曾总,这个工程风险性、压力太大,你还是别干了!”许多好心人劝阻曾成杰。而他,笑以置之。
规划图纸常常反复修改十几二十遍才成型,曾成杰对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我爸爸是个工作狂,一天就正式休息3个小时。为了节约白天的宝贵时间,他就利用晚上去外地出差。”大女儿曾正说。有一次,曾成杰在晚上开车时,由于太困倦,他把车开进了河里。至今,他小腿还留有伤疤。
当时,国家有关宏观调控政策相继出台,对银行贷款加以限制。因此,他除了把早期10多年挣下的钱一网打尽外,还到处向亲戚朋友“搜刮”。出于对他的信任,亲友们硬是咬紧牙关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托付”给了他。他的妻子邓女士也把“私房钱”和娘家的存款无私奉献出来。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不少人对原来房子依依不舍。因此,要与拆迁区域单位达成意向性协议举步维艰。“我们走家串户细心做思想工作,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没有周末。有一次,我们还被人家给撵了出来……”曾成杰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最终,三馆公司从竞争者荣昌集团建安公司、光彩建安公司等湘西知名房产公司中脱颖而出。
2004年5月20日,由州、市两级政府主持参加的拆迁开工典礼在“三馆”隆重举行。随着会议闭幕时的一炮轰响,三馆拆迁范围内的房子应声而倒,顿时化为平地,爆破中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创下自治州在城市中心繁华地段实行控制爆破的先河。
据有关专家分析,该项目建成后,第一,有利于吉首商贸中心区定位,扩大吉首在四省市边区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第二,能够完善城市小区道路网络,大大缓解武陵东路、团结东路一片的交通压力。第三,在开发建设的同时,通过置换方式在乾州新区购置121亩土地新建一个新的“湘西民族文化城”,有利于城市扩容,加快建设乾州新区建设步伐;有利于文化体育资源整合,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形成,提高吉首文化设施水平。第四,投资大,规模大,拉动力强,不仅有利于实现吉首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房地产投资实现3个亿的目标;又有利于拉动吉首经济总量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形成新的税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五,有利于旧城连片开发,改进市容市貌,改善城市环境,吸引客商投资,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
如果说曾成杰是在争“三馆”项目这一块“肥肉”的话,那么,他为什么还要“笑纳”酿成了纠纷重重的“烂尾楼”———原吉首明珠综合楼工程呢?
2001年底,列为州直单位改制企业之一的州饮食服务公司欲将其位于吉首市人民北路13号的办公、生活区进行开发,开发商定名为“明珠综合楼”。该开发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开发商内部原因,产生纠纷,诉至法院以求解决。从2004年4月至2005年9月期间,开发该项目的某公司与州饮食公司打官司。因此,该项目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成为吉首城区著名的“烂尾楼”工程。
2004年9月6日,一购房市民还把情况反映到湘西广播电视报社“民情联通”栏目组。一经报道,在社会上激起了不小波澜。为此,州、市领导对该项目十分重视,多次督促州、市法院秉公办案,公正执法。州天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不久,想干一番大事业,故当时就给付了州饮食服务公司诉讼标底费200余万元,试图立即动工,并两次邀请州建设局、州质监站、安全站工作人员亲临现场检查施工质量及制订架子木安全加固方案。但由于诉讼案尚未了结,施工队屡次进场,屡次遭到原开发方堵拦。
三馆公司由于开发建设“吉首商贸大世界”项目规模庞大,社会影响大,各界人士评价高。无论是明珠楼的开发商原合作伙伴,还是原施工队及项目经理,都希望曾成杰来“了难”,州、市两级政府及各部门领导也很支持他来挑起这副重担。因此,州天裕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总经理王军多次找到曾成杰商量合作开发“明珠综合楼”。
曾成杰出面了解情况后,对此很关注。但他的一些老部下、老搭档不以为然。“曾总,你别多管闲事,三馆开发还没有全部完工,还有二期工程那么大,你哪有这么大精力?”曾总慷慨激昂地说:“楼盘长期拖延不仅给购房者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给政府增加很大的压力,我不能坐视不管”。尔后,他与州天裕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
由于原来开发公司对建筑物规划设计不合理,曾成杰对原来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并把“吉首明珠综合楼”修改为“吉首明珠商业广场”。在修改通道的时候,因占用了原来客户订购的门面,公司按要求退钱补息,可还是得罪了一些人。一次,有个客户邀约了8个人用武力对曾总进行威胁,“不准修改方案!不然,要你好看!”。殊不知,曾成杰是见过世面的人,毫不示弱,大声呵斥。最终,那8个人只得黯然收兵。
2006年4月15日,停工两年之久的“吉首明珠综合楼”由三馆公司、天裕公司全部收购正式复工。如今,该楼的主体工程已完工,商品房已销售一空。业主放心了,购房户放心了,凡关注该楼的热心人也放心了。“烂尾楼”变成了“明珠楼”,在灿烂阳光的照射下,在吉首高空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曾总就是那种敢想敢做有魄力的人,只要他决定的事情,不管牺牲多大利益、吃多少苦,他都要瞄着目标奋进!”三馆公司办公室主任吴金明说。
“他的法制意识很强!”
“他的法制意识很强!”曾成杰的一个吉首老朋友说。
曾成杰在湘西艰苦奋斗了20年,为湘西的建筑行业及房地产开发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所遇到的困难也不少。特别是与建筑业主签定了“建筑承包合同”与“联合开发合同”后,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个别不讲信誉的单位及开发老板。
吉首商业城香港街是香港老板开发的,当时将该项目的工程承包给了曾成杰。合同约定全部垫资按实决算,完工后及时清工程。并且施工工期只有100天,开工前先给他付100万质保金。合同签定后,曾成杰加班加点组织施工。在100天内,确保工程圆满完成并交付使用。可是,在办理决算时,双方发生了争论,港商只肯按200多万元包干决算,而按实决算需300多万才能建成。他们多次协商未果。无奈之下,曾成杰只好向法院起诉。通过一审、二审和最高人民法院再审结案,终于运用法律武器取得了应得的利益。
湘西州机电公司的机电大厦工程,也是同种情况。房屋全面交付使用后,建设方不但不按约付款,还减了100多万,酿成矛盾。曾成杰上诉法院,通过一审、二审、再审,他胜诉了。
吉首的士街幸福大楼工程的开发项目,是一个朱姓个体户开发的。他玩的是空手道,分文不出,在施工中还无理将曾成杰方告上法庭。但法院执法如山,判决朱姓个体户赔偿曾成杰方180余万工程款。
2004年1月8日,三馆公司成立,由曾成杰担当总负责人。在三馆项目即吉首商贸大世界项目刚刚启动的时候,有个别人匠心独运。从中央到地方,通过书刊、杂志、网站、手机短信的方式,对三馆公司进行造谣、诽谤,影响三馆公司声誉。最后,曾成杰勇敢地选择了法律武器,将无端造谣者推上了被告席。曾成杰的起诉赔偿金额只有1元钱。但要被告立即停止侵权,并在省级报刊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赢得了吉首市民的喝彩。
“他有一颗菩萨心!”
“曾总这个人有一颗菩萨心。不管是对个人的困难,还是响应国家的号召,他都是全力以赴。”三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世明感触很深,“他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投资60万元为吉首市太平乡中心完小修建科技楼,投资10万元修建操坪、围墙等附属工程。目前,科技楼已经进入装修阶段;在吉首市河溪镇马鞍村,他投资15万元建设‘农家乐’旅游休闲项目。目前,该工程已经完成了一半。难能可贵的是,因为该项目建设极为简单,他为了让当地的老百姓挣点钱养家糊口,于是曾总把该项目直接发包给村民修建。村民希望建成后,由曾总受益、管理。可曾总回绝了,但非常愿意负责技术指导;他支持街道社区建设,为红旗门派出所添置了2辆新型电瓶警车,为管区警务室、保安部、社区、工商所免费提供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他还极力支持民族文化体育活动……”
今年5月,曾成杰跟随吉首市太平乡的乡党委书记到农村考察。当他了解到有一个村子交通闭塞、橘子腐烂在树上和背篓里、敬老院的老人无人敬时,他紧锁着眉头,许久也说不出话来。临走时,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给了敬老院的老人。他握着杨书记的手哽咽着:“即使我再困难,我都要努力为村子修一条路,让橘子有地方卖,村民找到幸福,经济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在曾成杰的感召下,他的员工也做起了公益事业。“曾总这么支持新农村建设,我也想为家乡做点事情。”一位项目经理说。于是,曾成杰立即找到吉首市政协常务副主席郭诗军同志,托他与龙山县委书记和县长取得联系,在这个项目经理的陪同下赶到龙山县内溪乡。当他们视察到乡中小学之间路段坑洼、狭窄时,项目经理当场表态捐资100万元把这条路修好。曾成杰非常体恤项目经理的艰辛,“你出80万吧!我出20万,这公益事业做得值!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目前,他们合作的这个项目,已经完成了一半。当地群众非常感动,一定要为他们立碑致谢。
“口号一定要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汉子,我受惠于湘西这块宝地。因为我在湘西尝到了酸甜苦辣咸的滋味,过去失败过,成功过,今后要让湘西人民透彻了解我的为人处世,我决心在湘西要干一番大事业。因为湘西是我投资致富的发源地,我吃水不能忘了挖井人。今后,我一定会以实际行动来回报我的第二故乡———湘西。”曾成杰意味深长地说。
据州文化局的一位领导透露,前段时间,邵阳市文化系统领导来到湘西考察,准备邀请曾成杰建设第一故乡。
清香四溢的鲜花和由衷的掌声总是献给那些勤奋、智慧、有良心的人。
未来,对曾成杰来说,是新的创业,新的辉煌,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