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首
提到北昆,不能不提河北高阳。侯老说:“许多北昆艺人都是我们高阳人,江南‘活武松'盖叫天,中华戏 校的总董事李石曾和戏剧理论家齐如山也都是我们老乡。少年时,他们常到我们河西村看戏。”谈起少年时情景,老人清楚地告诉我们那是光绪26年的事情了。老人从八国联军进北京,京东艺人逃难到高阳,他平生第一次看昆弋班演出谈起,到光绪29年,徒步100公里到无极县学艺;从光绪31年学满出师,一年挣27吊铜钱到宣统元年办国丧,戏班解散,他回家务农的等等细枝末节,听来真令人有隔世之感。说起民国六年,山东发大水,他与杨小楼、梅兰芳、九阵风、余叔岩、尚小云、小振亭等京剧名角一起联合赈灾义演于北京西珠市口给孤寺第一舞台,颇感荣耀。当然他也不无遗憾地说:“参加那次演出的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说起第一次直奉大战那年。他们被迫给军阀演戏,不给钱还罚款,便不由得愤慨地说:“他们欺人太甚!”当他说起民国25年到山东、湖南、浙江等六省市演出的事更是百感交集,他说:“赶到南京第二天,正赶上西安事变,禁止娱乐,我们无奈转道上海,翌年又到南京的第三天,偏又赶上卢沟桥事变,乘船到烟台后,一困八个月,衣食无着,度日维艰。与我们同时外出的荣庆班在天津遇大水,在房顶上日晒雨淋,全班50人竟有29人丧生,一难又一难,使北昆事业损失惨重。”显然这一连串的灾难,使老人至今伤感不已。
接着老人又告诉我,1949年11月,政府派专人把他从高阳接到北京;1956年,他二次到上海,下榻于南京路的国际饭店,为祝贺他的老乡盖叫天70大寿,他以64岁高龄演出《嫁妹》;1957年北方昆曲剧院成立,他与梅兰芳于四十年后再度同台演出,周总理观看演出并与他亲切交谈;1960年起,每逢“五一”、“十一”他均被邀请到天安门观礼台观礼,并选为北京政协委员。更使他感到荣幸的是党和人民隆重集会祝贺他90大寿和百岁华诞。他说在清朝“投河觅井”都没人管的艺徒,一个任军阀欺压、日寇宰割的艺人,能够长命百岁、颐养天年,真是“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