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重要足迹
吕家硷是现在米脂县桥河岔乡一个普通的村庄。1943年,柳青在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后,响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发出的“到群众中去”的号召,背着背包来到了深藏在米脂县山峁之中的吕家硷乡。这时候,人们依稀从这个青年人瘦小的身材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认出他就是15年前唱着《赤色少年歌》,参加过米脂反帝抗议集会和游行的小小少年刘蕴华。柳青再次来到米脂,担任乡政府文书。
当年下乡吕家硷的柳青曾经经历着一场艰苦环境的考验:没有星点的油水、天天白水煮洋芋、大半年不带重样的腌白菜、粗糙高粱米。昏暗狭小的土窑洞,与世隔绝的山窝窝,找不到人可以交流思想。这让最初胸怀高远、要做一番大事业的柳青,内心充满孤独、寂寞和迷惘,时常有一种被“放逐”的感觉。两三个月之后,大病卧床的柳青,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在放弃还是坚持之间,犹豫、彷徨的柳青认真地为自己做出了抉择,“在革命队伍里知难而退是莫大的耻辱。坚强的柳青站立起来时,将自己真正融入到农民之中:白天一道下地耕锄,吃在一锅里;晚上叼着农民的旱烟锅,与农民一起开会聊天,困了和农民就睡在一条炕上。以米脂婆姨、劳动模范郭凤英为素材写下的散文《一个女英雄》,发表于1944年的《解放日报》;长篇小说《种谷记》也在这个时期酝酿创作之中。1945年10月,柳青奉命东进,随军赴东北开辟新区。他的背包里装着厚厚的一摞《种谷记》的手稿。
1948年10月是柳青第三次来到米脂。8个月的深入采访,得到了最生动的素材,为他创作长篇小说《铜墙铁壁》打下最扎实的生活基础。1952年,柳青深入到陕西省长安县,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之久。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柳青继米脂之后深入生活的精彩续篇。
柳青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1952年,他把全家从北京迁到陕西省长安县的皇甫村,时任长安县委副书记。也就是在那里,他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各个阶段。并且在他以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创史业》见证了那时代。柳青把家安在了终南山下的一个偏僻的村庄——皇甫村。把一座破庙只稍作修整,成为了住所。到1966年文革开始止,柳青在这个山村里一住14年。只到他被迫离开皇甫村时,皇甫村的很多村民不知道柳青是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有笔墨记载的大作家。这因为他的形象太过一般,与当地农民相比也是别无二致。柳青和当地的农民一样剃着光头,穿着对襟黑袄(当地叫做黑背搭子),他也常戴一顶当地农民喜欢的帽子。为了熟悉集市上农民的粮食交易情况,他也和关中农民一样把手缩在了袖筒里,不动声色地和人家捏指头摸价。他的装束,他的模样,竟然骗过了牙行和卖主的眼睛。
评价: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杨凡这样评价柳青:“著名作家柳青,是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成为反映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更引人注目的是,柳青在陕西长安落户14年,扎根农村进行文学创作,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忠实实践者,至今仍是我们陕西许多作家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典范。”
作家陈忠实认为:“《创业史》是陕西作家柳青在长安的秦岭山下完成的,它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意义,而是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高度的标志。所以,研究这个作家,不仅仅是对柳青研究有意义,也不仅仅是对陕西今天和未来的文学发展有意义,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我们起码可以看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思想和文艺政策受极左思潮影响那种艰难的环境里,柳青如何以超凡出众之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完成了一次艺术高峰的创造。这是同代人努力在做而没有做到的,柳青做到了。我们研究他,就是研究十七年文学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伟大的作家,处在不像今天改革开放时期的文艺政策和创作环境下,进行了怎样艰难而勇敢的艺术突围,完成一个文学高峰的创造,我们从中学习和汲取对今天和未来有益的东西。”
柳青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炜评说,柳青是以作品魅力和人格魅力共同作用,在陕西人心中建起一座雕像,陕西省现代多位作家都受他作品影响,陈忠实、贾平凹、邹志安、京夫等作家曾经都将柳青作为文学膜拜的对象,很多人的创作都是从模仿柳青开始,从对柳青的亦步亦趋寻找自己的定位,然后在“柳青体”的基础上慢慢找到自己的创作之路,可以说,柳青为现在的陕西文学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