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勤政之臣——周必大
周必大不避权贵。乾道元年(1165),他对权臣瞿婉容推行的“碍正法”极力反对,得罪了瞿婉容。十天后,皇帝又重申“碍正法”。周必大知道自己的忠谏皇上不会听了,于是请求去做祠官。过了很久朝庭才派他去南剑州任知州,后改任福建提点刑狱。周必大赴任南剑州知州前,朝庭派赵雄出使金国去赍送国书。朝议授书礼节时,周必大上奏称:尊卑名分已定,或校正等级威仪就可以了。我国与金已是叔侄之情相亲,怎能嫌此称呼不佳?皇帝褒奖他道:我还没有诏论国书的内容,而你就能道出朕心中所想的事,真乃大智大才也。
同年,周必大兼任兵部侍郎,他奏请重视侍从言,以储备将相人才;增加台臣谏官,以扩展耳目;选择监司郡守,以补充郎官。不久,便派他代理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未几,又解除他直学士院职务,派他任建宁知府。他行抵丰城,自称有病而归,并再一次上奏朝廷提出愿当祠官。乾道六年(1170)宋孝宗又任命周必大为敷文阁待制兼待读、兵部侍郎、直学士院等职。孝宗称赞周必大:你不善于阿谀逢迎,从不附和权贵,所以朕对你特器重。于是封周必大为兵部侍郎兼太子府詹事,不久又升周必大兼侍读学士,改任吏部侍郎,授翰林院学士。周必大在翰林院六年,受旨撰写《选德殿记》、《皇朝文监序》,所制诏命温和尔雅,叙事周说。为当时词臣中最好者。
淳熙十一年(1184),周必大任参知政事。宋帝谕旨:金国兵马既然已调回上京,并且分派金帝几个儿子出去镇守,将来金会如何动作?周必大判断:这是敌国布疑,虚张声势,正是怕我们对他先下手。我们应当镇静以待。但是边防将领不可不选择精明能干者任之。
同年,周必大拜任枢密使。为了整肃军纪,创诸军点试法,规定各军迁升、差遣都立册在案,并且不定期对将领进行抽查考核,对各军自行招幕的兵丁,周必大亲自检阅,察看虚实。由此,将领无滥竽充数,兵丁无虚报名额。皇帝赞誉:此为枢密使之措施而产生如此之效果也。
淳熙十四年(1187)2月,周必大任右丞相,他曾上奏:“今内外晏然,殆将二纪,此正可惧之时,当思经远之计,不可纷更欲速。”这是针对南宋社会表面太平,实际蕴藏着危机而提出的精辟见解。秀州守官要求裁减大军总制钱二万,请勘查当否?周必大一针见血指出:这是一种“纷更欲速”的思潮,即作出批复:“此岂是勘当时耶?”旋即罢其秀州守官的职务。
淳熙十五年(1188)高宗葬思陵发丧,请周必大随行,并要他掌太傅印,封为山陵使。接着又明堂加恩,封周必大为济国公、左丞相。同年十一月,周必大请求离职他去,皇帝再三挽留。孝宗皇帝宣谕:朕这些年患病疲倦,想传位给太子,卿不能走,必须留下辅佐太子。周必大说:圣体康宁,只因孝亲过虑,岂能至倦于勤政?孝宗叹息:礼仪没有大于事奉宗庙者,而祭祀时总是被疾病所缠,不能按时去祭祀;孝莫重于执丧,而汉有亲自到德寿官去,如不退而休之,怎可行呢?朕想到这些只有委托你了!周必大闻之,泪流满面而退。次年初,拜为左丞相。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初一日,孝宗降传位诏书。初二日,孝宗登紫宸殿,周必大奏道:陛下让位于太子,从今不能日日待奏龙颜,……咽哽说不下去。孝宗也凄切地说:现在正依赖你们辅佐新君。
绍熙元年(1190),光宗召周必大问:当今急务为何?周必大答:“用人、求言二事”。三月,拜周必大为少保益国公,并授何澹为司业,但何澹恶官小职微,久久不肯赴任,右丞相留正奏请改任,何澹得到了升迁。因此何澹怨周必大而感戴留正。当何澹升任台谏之首后,首先弹劾周必大,光宗信以为然,遂降周必大为观文殿大学士、潭州判官,免去了周必大的左丞相职务。但何澹仍议论周必大不止,因此又把他领少保衔,改任隆兴判官,旋又除醴泉观察使,辗转再三,周必大辞退。
庆元元年(1195),周必大三次上书引退,遂以少傅致仕。嘉泰四年,周必大逝世,终年七十九岁,死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宋宁宗亲自题其墓碑曰:“忠文耆德之碑”。
周必大的遗著有80余种,内有《平园集》200卷。[吉台彭.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