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钧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415
本馆由[ 天堂墓匠 ]创建于2009年12月29日

纺织巨子刘国钧

发布时间:2009-12-29 15:06:55      发布人: 天堂墓匠

刘国钧是中国著名实业家,也是常州纺织工业的开创者之一,他为常州近代纺织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创业史和管理经验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很大启迪。

 

1918年,精明强干的刘国钧决意独资办厂。他购买了80台布机,自己任经理,让母亲管理摇纱,让妻子管理布机兼烧饭,一家人齐上阵,办起了“广益布厂”。虽然设备落后,资本微薄,但他狠抓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努力提高工人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第一年就盈利3000银元。到1923年,他凭广益布厂积累的利润,创办了广益二厂。它是当时常州最大的染织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使我国的民族工商业再次面临严峻的局面。为了确保广益厂的生存和发展,刘国钧一面努力学习国内外同行的经验,一面加强对国内外市场行情的了解,以决定工厂的经营方向。1924年,刘国钧和友人一起,专程到日本考察,研究日本发展工商业的经验。他发现,日本工厂的优势在于成本低,而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科学管理和精简工序。回国后,刘国钧综合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果断地决定改变“广益”的生产方向,由原来生产斜纹布和白平布,改为生产蓝布、绒布、贡呢、哔叽等色布,避开与其它厂的重复。与此同时,他又大力进行技术改造,淘汰旧设备,采用先进工艺,减少工序,降低成本,大大提高了利润。“广益”生产的各种布,在南京举办的中华国货展览会上一举夺得优等奖,使一些资金雄厚的纺织厂也不?9为生产蓝布、绒布、贡呢、哔叽等色布,避开与其它厂的重复。与此同时,他又大力进行技术改造,淘汰旧设备,采用先进工艺,减少工序,降低成本,大大提高了利润。“广益”生产的各种布,在南京举办的中华国货展览会上一举夺得优等奖,使一些资金雄厚的纺织厂也不得不佩服。刘国钧所采用的产品商标也很有意思,一个叫“蝶球”,图案是大小蝴蝶飞舞在地球之上,寓意是“无敌于天下”,因为上海话“蝴蝶”与“无敌”发音相近;另一个叫“征东”,图案上薛仁贵横刀立马,寓意是“征服东洋货”显示了刘国钧要同洋货一比高低的志向。这两种商品的质量都很好,不仅在国内市场站住了脚,而且还销往国外。

刘国钧从经营“广益”的时候起,就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他常说:“既懂经营管理,又懂技术,是一等人才;懂管理不懂技术,是二等人才;懂技术不懂管理,是三等人才。”并且以此为标准,量才录用。为了集中精力发展大成,1932年刘国钧向股东大会提出,把自己独立经营的“广益”和“大成”合并,免得自己再心挂两头。“广益”是刘国钧的“聚宝盆”,每年至少有几万元的净利润,刘国钧肯这样做,股东们当然非常高兴。这样,“大成”共拥有纱绽2万余枚,线锭近5000枚,布机640台,染整设备齐全,资本140万元,职工达2500人,年产值450多万元。一个年年亏损的企业,到刘国钧手中,短短3年中,就发生了这样神奇的变化!刘国钧常常以这样一句话鞭策自己:“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他就是以这样脚踏实地的精神,不断追求更新更高的。到1936年,大成公司的资本增加到了400万银元。刘国钧在事业上的兴旺发达,引起了国内经济学界的重视,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曾赞叹道:“像大成这样,8年增长8倍的速度,在民族工商业中实在是一个罕见的奇迹!”他认为,如果不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发生,大成公司完全可以发展成与日本纺织业相抗衡的强大对手。

刘国钧办工厂的诀窍,是著名的“三个一点点”:“质量好一点点,成本低一点点,价格高一点点。”他在点点滴滴上下功夫,绝不放过经营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他十分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将日本纺织业作为自己赶超的对象。1932年和1934年,他两次去日本考察,甚至像当初在上海怡和纱厂那样,亲自偷学丝绒和灯芯绒的生产窍门,终于开创了民族资本工业中成功生产丝绒和灯芯绒的先例。同时,他也十分注意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他深知先进的管理方法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所以坚决废除了传统的封建工头制度,聘请专家管理工厂,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他定期召开管理会议,每次都请各厂厂长和工程师参加,鼓励大家反映问题,发表意见,集思广益,使整个公司的工作能很好地协调起来。

刘国钧在他作的厂歌中写道:“提倡国货,对外竞争,出品力求精,成本力求低,挽回权利,富国利民。”在对工人工作严格要求的同时,刘国钧也能关心工人的福利。大成公司不但工资比同行要高一些,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工人的生活,培养工人以厂为家、以厂为荣的思想。他建造职工宿舍,办起职工食堂、商店、保健站、小学,工人看病免费,职工子女上学可以领到补贴;厂里还举办青年集体婚礼,甚至购地建公墓,建造“功德堂”,为亡故职工举行追悼会,将对企业有功者的骨灰送入功德堂,立碑纪念;每逢年节,刘国钧都要宴请职工,并挨桌给大家敬酒……在当时的企业中,像这样对职工的生老病死都给予关心的,确是凤毛麟角!刘国钧常对工人说:“我们厂就是个社会,进了厂就要安心在厂里,吃在厂里,住在厂里,生活在厂里,老在厂里,安葬在厂里。”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所以当时的大成公司,对工人确实很有吸引力。

1936年,刘国钧正好50岁,这年清明,他回老家扫墓,并应邀对全镇父老和学校师生发表%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