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376
本馆由[ 天堂墓匠 ]创建于2009年12月29日

张德庆燃料研究

发布时间:2010-10-16 16:09:50      发布人: 天堂墓匠
为上海市公共交通做出贡献。1949年上海市公交公司为节省外汇,曾试用城市煤气代汽油,但因产量小满足不了需要。又试用木炭、酒精代汽油,仍不能满足需要。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经济封锁,汽油匮乏,使上海市的公共交通面临停驶的困境;燃料费之高一度占全部营业收入的90%。为了响应上海市人民政府粉碎敌人封锁六大任务的号召,工会组织立功竞赛运动。在大家都为代用燃料苦恼时,作为总工程师的张德庆建议:全部改用白煤代汽油。在公司领导支持鼓励、技术人员和工人积极配合下,他主持研制中国式白煤车。白天他带着饭盒到工场,与工人们讨论,常常顾不上吃饭;晚上查阅国外煤气车资料,常通宵达旦工作。一次拂晓,他夫人一觉醒来,见他还在工作,便说:“你已50岁了,这样下去是支持不了的!”他说:“我现在确实为人民服务了。半生夙愿,今天实现了,我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几经改进,他设计出比较理想的“公交5式”煤气发生炉,较好地解决了汽车用煤气炉的两大难题——结渣和燃烧不完全。在改装煤气车时,为了保持车身整洁、不使车架受损、避免车内闷热,他组织改装了拖斗式炉子。白煤车批量投入营运后,人民群众高兴地称它为“争气车”,又形象地称它“拖着尾巴的公共汽车”。白煤车的成功,以煤代油粉碎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从困境中挽救了上海公共交通事业,为国家解了燃眉之急。使营业成本降低,每月为公司节省燃料费22万多元。并改进煤气炉,每月节约资金达30万元。同时也给国家节约了一笔巨大的外汇开支。他经常深入工场,向工人传授技术,深受工人爱戴。为此,上海《解放日报》、《新闻日报》、《新中国画库》等报刊和广播电台都详

主持研制“代用机油”、刹车油成功

  为解决润滑油匮乏,1950年11月27日他曾邀请专家座谈。在华东区菜油有限、不能大量配制,不能实现的结论下,他毅然配制了“代用机油”,原料是非食用植物油和少量一般不吃的可食植物油(如茶油),这是达到要求的粘温性所需要的。它的抗氧性、抗皂化性能,虽不及石油制润滑油好,但有了它,上海市的汽车照常行驶,用在机床上,更觉察不到它的差别。为解决刹车油匮乏,他配制了刹车油。这是在反封锁期间他为生产和交通作的又一贡献。

主持研制平地用煤气车成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段时期,
  由于西方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石油只能从苏联进口。许多车辆因无油烧被迫停驶。为解决汽车燃料问题,他主持了以吉斯-150改装平地用煤气车的研究。首先帮助北京市公共汽车公司改进了煤气炉,解决了用无烟煤为燃料的问题;在“公交5式”炉和“苏南”炉的基础上,研制出“实—7式”、“实8式”和“实7a式”平地用煤气发生炉;同时,将汽油发动机改为两种煤气机:一种是为提高充气率,将侧置气门改为顶置气门,重新设计了缸盖和燃烧室,提高了压缩比,调整了化油器的高度。另一种是利用结构比较简单的侧置气门,改进燃烧室提高压缩比,可获得较好的功率指标。这些成果对广大平原地区改装煤气车起了重要作用。1958年他又按国家科委部署,主持领导了以“解放”、“跃进”等车型改装煤气车的六种煤气炉,3种煤气机,煤气粗滤器、细滤器和电器系统的研制,又取得预期成果,并在中国推广使用。对解决中国石油匮乏起了重要作用。

主持领导了高原煤气车的探索试验

  青藏公路通车后,1955年初中央领导接见在京科学工作者时,陈云副主席在餐桌上对他说:“拉萨的燃料、粮食、棉花和货物的价格很贵,矿产也无法运出。因此,要解决西藏的交通工具问题。”当时用液体燃料运输一是不经济;二是国家有困难。他根据国务院六办的指示结合青海煤多的特点,主持领导了高原煤气车的研究。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汽车,因此第一次是用苏联吉斯—150、匈牙利却贝尔D350、民主德国依发H3A、波兰星牌—20等四国汽车改装为煤气车,1956年2月由试车队开赴青藏公路试验,证明:煤气车在高原行驶是有可能的。经过多次试验,在高原选到合用的野羊无烟煤;第二次用两辆解放牌汽车改装为煤气车:将侧置气门式发动机改为顶置气门式煤气机;装“实7式”和“实-7a式”煤气发生炉(按青藏公路局要求,未装增压器),1957年再次开赴青藏公路试验,取得了一定经验。据认为在海拔3000米以下地区可以推广使用。

主持领导了液化石油气作汽车燃料的研究

  1958年锦州石油六厂生产的液化石油气派不上用场,为了用它作汽车燃料,与该厂合作,他主持领导了这项试验。取得成功。并在辽宁省推广使用。

主持领导了天然气作汽车燃料的研究

  四川盛产天然气,但当时不能做汽车燃料,而汽油要从外地调入。为使汽车燃料就地取材,他主持领导了这项研究。1957年与石油部合作,派人到四川巴县,用吉斯—156进行了燃天然气试验;1959年3月他在石油科学院来函上批示“代用燃料是当前发展内燃机的重要环节。天然气的综合利用以四川为核心。……在汽车上的应用我所要积极准备,……我所正在进行的压缩煤气研究完毕后,压缩天然气运用上的技术问题也解决了”。1961年他派工程师协助上海市公用局编写了研究大纲、设计了天然气压缩装瓶试验站,参加了天然气的中压装瓶、钢瓶爆破和海燕CK—730微型汽车燃天然气试验;1962年为继续此项试验,长春汽车研究所在四川自贡市设试验站,用二辆解放牌CA10H气瓶车经二年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并在四川推广使用。

主持领导了压缩焦炉煤气作汽车燃料的研究

  1959年8月到1960年3月他派人赴沪,在公共交通公司和内燃机研究所的合作下,试验用吴淞炼焦制气厂的煤气作公共汽车燃料,取得成功。不仅再次为上海解决了汽车代用燃料,也为各大中城市找到了代用燃料(沪1960年末公共汽车、货运汽车均用城市煤气,1961年4月恢复用汽油)。

主持了大庆原油、渣油作汽车燃料的研究

  1964年大庆原油大量开采后,石油炼制工业没有跟上。按刘少奇主席的指示,他与东北石油化学研究所杨允植所长共同主持了这项研究,石化所供应原油、渣油,一机部汽车研究所作应用试验。他提供试验方案,经发动机台架和整车试验证明:柴油机燃用大庆原油、渣油是可行的,其动力性、经济性与燃用—35#柴油时差别极微。这一成果已在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原油工作会议上、1966年1月中共东北局科委原油应用推广会议上推广使用。对解决柴油匮乏作出了贡献。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