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去者王小林的悲惨,生存者的同情
发布时间:2012-03-18 13:39:49
发布人:
jackson
王小林虽然没有给人们带来什么,当邻居们几天不见他时还会到他家门口去看看。王小林的启蒙教师刘老师的家离他家相隔不足100米。3月5日,邻居刘雄厚告诉刘老师,“有几天没有看见王小林了,你去看看是咋了。”刘老师到他门前喊了几声,王小林答应了。刘老师寻声从窗户看见了他,蓬松着齐肩的长发,露出漆黑的瘦脸,只有从睁开的双眼中看到还是一个活物。刘老师知道王小林喜欢抽烟,随即抽出一根递过去时发现,他伸出的手像鸡爪。
又是一个星期过去了,邻居们发现王小林的家里没了动静。刘老师再次走到他家窗户前,只见他趴在床上,四肢僵硬。刘老师立马将情况反映给村领导。邻居又告诉了他在十堰打工的姐姐,于3月12日把他埋葬了。
3月13日,记者一行5人赶到王小林的家时,已是人去楼空。下午5时,记者电话联系到他姐姐。他姐姐接到电话后,嚎啕大哭,平缓后说:“我现在的心情很不好,对弟弟的死非常痛心。14年啊,我的心一直在痛。如果人有来世的话,我希望他做一个能劳动的人,能自食其力。我也要教育我的儿女们不要像他舅舅那样,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
在采访中,一位邻居惋惜地告诉记者,王小林曾经是村里的优秀才子,大家都为他骄傲。“然而他连自己的母亲都殴打,我们劝说他也不听。他内心所想的,谁也琢磨不透。”
王小林的启蒙老师和邻居刘老师,对其人生遭遇深表痛惜。“他参加工作后很难适应单位的要求,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吃苦精神。”刘老师表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刻不容缓,这需要自身、家人、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罗淼心理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古玉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王小林的案例在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中不算特例。参加工作后的一段时间内,在种种不适面前,部分大学生心情压抑,甚至产生一种怀才不遇的感慨,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等诸多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后需要及时度过这段“磨合期”,以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大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同事和新的生活方式,如何尽快适应并成功度过“磨合期”呢? 古玉娟认为,首先是主动适应环境,努力提高适应能力。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善于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和自然环境。其次要适当回避挫折。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环境我们难以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回避的方法来减少或消除环境对个体的不良刺激。再次可以寻求社会支持。社会的心理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强向上的精神,使其消除自卑感,挖掘潜力,发展能力,赢得人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