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方正平的桑梓之情
方正平,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大学第二科政治委员,新四军旅、军分区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纵队参谋长、军政治委员、兵团政治部主任、军区副政治委员兼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等职,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海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30年春,湖南平江深山里长大的方正平,瞒着家人参加了红军。他随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转战湘鄂赣数月后,于8月上旬回到平江长寿街一带休整。
这天,母亲见到身穿军装、威武英俊的方正平突然出现在面前,惊喜交集,叮嘱说:“在队伍里好好干。啥时候也不要忘了根本,到了哪里也不能忘了咱这个山沟。”方正平说:“请妈妈放心,也请多保重,我会常回来看您的。”说罢,把攻占长沙后发的两块银元留给母亲,便回部队去了。没想到,这次一别,竟20年未能回乡。然而,方正平始终没有忘记母亲的嘱咐,没有忘记深山里的父老乡亲。
20年后才了却思乡情
1949年9月,时任第58军政治委员的方正平奉命令,南下浏阳,开始了改造长沙起义部队的工作。
浏阳与平江是邻县。从浏阳到平江,骑马不过半天时间。回到阔别近20年的故乡跟前,勾起了方正平对母亲的思念,不知家人生活得可好。他多么想立刻回去看看。由于改造起义部队的工作千头万绪,方正平不得不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倾注到工作上。
1950年金秋时节,趁部队整训告一段落的时机,方正平终于策马向平江奔去。离家越近,心情越发地紧张了起来。还能不能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和养母,他实在是心中无底。一进家门,方正平急切地呼喊着“妈妈”,却没有看到母亲,心中忐忑不安。这时,妹妹方思贵、弟弟方良富等闻讯赶来。方正平才知道母亲和养母早在多年前已相继去世了。弟弟拿出了20年前方正平留给母亲的两块银元,哽咽着说:“你走了以后,妈妈天天都看着它发呆。她老人家临终前一再交待,再苦再难,这两块银元也不能花。”听到此,方正平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起来。此后每次回来,方正平都要到父母和养父母的墓前祭扫。
为群众着想,让人民满意
1959年,部队官兵对“大跃进”、农村“集体食堂”等问题的议论比较多,看法也不一致。为了弄清真相,方正平利用到北京开会返广州的机会,顺便回故乡作了一些调查研究。
当方正平走到当年自己曾经劳作过的水田边时,看见一块门板般大的木牌子竖在田头路边,上边写着某大队干部的“样板田”字样,显著的位置还写着“亩产15000斤”。方正平对随行人员说:“马上回村把大队干部给我找来!”方正平严肃地说:“不讲实话,是要吃亏的!”
当时全村只有一所大食堂,男女老少都挤在一块就餐,乱哄哄的,多有不便。乡亲们见方正平餐餐跟大伙一样吃掺有野菜的饭菜,便建议大队为方正平加了几个菜。方正平见状,便把这些好一点的莱端到大食堂,分给了几位老人,与大家一块就餐。
临行前的一天晚上,方正平与大队干部们座谈时,语重心长地说:“乡亲们反映大食堂不方便。你们要多为群众着想,让人民满意。”
倾心关注老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老区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困难,是方正平始终挂在心上的事。
1962年,方正平设法购买了20吨尿素,送给乡亲们。为了让从未见过化肥的乡亲们接受,方正平把使用化肥的好处和具体的使用技术详细地写在信上。这一年,由于全村用上了化肥,稻谷产量翻了一番。
此后不久,方正平从乡亲们的来信中听说,公社办的农机厂很不景气。他便在广州跑了几家工厂,买了一套人家淘汰下来尚能使用的冲床、铣床等设备,送给了农机厂,使该厂的生产很快出现了转机。
1975年秋,方正平利用回广东搬家和办理调迁手续的机会,回平江老家住了几天。他对老区人民仍靠油灯照明深为不安,便向县有关部门作了反映。在他的过问下,电路很快通到了村里。
1981年上半年,到海军任职前,方正平又一次回到平江。当时,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而平江经济却没有太大发展。方正平了解到县潜水泵厂、棉织厂因为没有列入国家计划,资金、材料无来源,眼看办不下去了。正为老区发展着急的方正平,连忙向国家计委、纺织部等部门反映,在他的奔走呼吁下,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后来,方正平又自掏腰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潜水泵厂作广告,使其产品远销国外。
1988年7月,方正平在出席纪念平江起义胜利60周年和彭德怀元帅纪念雕像揭幕仪式活动后,再次回到平江县马嘶村。他见孩子们仍然在简陋的教室里上学,便对陪同的村领导说:“孩子是咱们这个山沟的希望,再穷也不能苦了孩子。”村干部说:“等秋后让每个村民交些稻谷,建一所新学校。”方正平说:“乡亲们还不很富裕,还是不要叫大家交粮吧,我看能不能从县里乡里弄点钱,回去看看我家的积蓄能拿出多少。”在方正平的关心下,新的马嘶学校很快建起来了。为此,他除多方奔走做工作外,还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了1.5万元。
对战友的怀念化为对烈属的关心
平江县长寿街一带素有“五里八将军”之称。与方正平同时参加红军的就有100余人,但大多已在不同时期牺牲了。
1986年4月,方正平回到马嘶村后的第二天,便冒着风雨走访慰问烈士遗属。在桂桥乡三三村,见到烈士遗孀喻松菊,他问寒问暖,多方安慰。见喻松菊生活困难,他便把身上仅有的100元钱留给她,并叮嘱其子女要多关心体贴老人。
到桂桥乡毛湾村一烈士家时,方正平听说这家因没有部队的通知和相关人员的证明,家属至今尚未享受烈属待遇。方正平震惊了:这位战友是长征途中牺牲的,当时方正平亲眼目睹了这位战友的离开。于是,他安慰其家属说:“请你们放心,这个问题一定会解决的。”方正平当日驱车到平江县民政局,反映了这一情况并亲笔出具证明。民政部门很快便确认了这位同志的烈士资格,并向其家属补发了抚恤金。
在县民政局,方正平听说平江老区的优抚对象很多,抚恤金往往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方正平拿着中共平江县委、平江县人民政府的报告,找到国家民政部,使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对此,县里同志代表优抚对象向方正平表示感谢。方正平严肃地说:“作为幸存者,为他们奔走呼吁责无旁贷。”
乡亲们都说,方正平不像个当官的。方正平动情地说:“我是咱这山沟里长大的放牛娃、小长工,是平江人民的儿子。什么海军中将,不过就是个老兵,是人民的勤务员罢了。”
方正平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父老乡亲的关爱,赢得了人民的尊重。1994年方正平在北京逝世。1995年他的骨灰回故土安葬时,平江县长寿镇万人空巷为他送葬。中共平江县委、平江县人民政府在他的墓碑上镌刻了一副对联:“忠魂一缕萦萦依故土,正气无量浩浩满中华”,表达了平江人民对方正平的无限爱戴之情。
1949年8月4日,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第一兵团司令官陈明仁率驻湖南的37名国民党将领联名通电全国,宣布“正式脱离广州政府”,“加入中共之领导人民民主政权”,“打倒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美帝国主义,共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之中国而奋斗”。湖南保安部队及国民党第一兵团官兵举行起义的第二天,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第一三八师进入长沙市城区,湖南和平解放。毛泽东和朱德在回复程潜和陈明仁的电报中说:“诸公率三湘健儿,脱离反动阵营,参加人民革命,义声昭著,全国欢迎。”
8月14日,起义部队到浏阳集中整训。当时尚有六七万人,经中央军委同意称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当时这支部队仍保留国民党军队的一套旧机构、旧制度和旧作风。组织不纯,纪律废弛,军民关系、官兵关系都很坏。少数人企图组织叛变;多数官兵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宗旨认识不清,对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知之甚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缺乏正确认识。为使这支部队尽快融入人民解放军行列,毛泽东三次电告林彪等第四野战军暨华中军区负责人,要求迅速派得力干部领导对这支部队的整编与改造。于是,时任四野第五十八军政委的方正平担起了这一重任。
仓促受命 担负改造起义部队重任
9月上旬,正在河南率部执行剿匪任务的第四野战军第五十八军政治委员方正平接到第四野战军暨华中军区电令:速到军区接受新的任务。
方正平稍作交代,便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征战十个春秋的中原大地和生死与共的豫鄂边区父老乡亲,带上警卫人员日夜兼程赶往武汉。
“会是什么任务呢?”方正平一边赶路,一边思忖。他想,不论什么职务,不论什么具体工作,只要有仗打就行。一路上,他尽管很疲劳,但仍然很兴奋,不时地要车夫加鞭催马。
第四野战军暨华中军区司令员林彪对风尘仆仆征尘未洗的方正平说:“经中央军委同意,这次调你到程潜、陈明仁起义部队去工作。要团结改造起义官兵,尽快把这支旧军队改造成为人民服务的军队。”当时,方正平深感意外,正想说点什么,林彪抢先说:“改造起义部队,任务艰巨,意义重大,特别是对成建制的大兵团起义部队进行整编改造,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好。具体情况由谭政跟你谈。”
林彪讲话坚决果断,没有回旋余地。方正平表示“坚决完成任务”。随即他询问还有哪些干部一块去?林彪说,部队正在进行衡宝战役并准备进行广东战役,不可能抽调更多的干部进入起义部队。你先去把情况了解清楚,把部队掌握起来,团结依靠陈明仁等起义将领开展工作。缺乏干部的问题容后解决。
接着,第四野战军暨华中军区政治部主任谭政向方正平简要介绍了长沙起义部队的基本情况,阐述了改造这支部队的目的意义和方针原则,并详细交代了工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谭政特别强调,改造起义部队的工作,不同于在战场上冲冲杀杀,要特别注意政策。
接受任务后,方正平作为起义部队改造工作团总代表,带上军区文工团及军区发给起义官兵的慰问品,在汉口乘轮船,过长江、穿洞庭、沿湘江南下,于9月底到达浏阳。
方正平一行刚到起义部队,即安排军区文工团到各部队进行巡回慰问演出,或派文工团团员分散到基层连队教唱革命歌曲,并将军区的慰问品分发到每一个人。许多士兵说,你们一来就把我们这儿搞得像过年一样,在国民党军队里从来没见过。他们激动地表示:“感谢四野首长对我们的关怀。”
方正平作为少数率先进入起义部队的政治工作主要领导,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和全新的工作内容,深感任务光荣,责任重大。他知道必须尽快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工作思路,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他尽可能多地与不同层次的官兵座谈,同高级将领逐一谈话,了解他们的过去,了解他们的思想。通过调查,方正平对这支部队的一般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对部队中的不稳定因素也做到了心中有数,对以稳定部队为主的教育整顿工作有了初步打算。
掌握政策 调动起义官兵的积极性
方正平从一开始就注意尊重团结陈明仁等高级将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改造起义部队中的特殊作用。
10月,陈明仁在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开国大典返回部队后,很兴奋地向方正平畅谈感受。方正平建议陈明仁把这次赴京的见闻和感受向全体干部讲一讲,陈明仁欣然接受。
陈明仁在干部大会上说,他与程潜一块儿到达北京时,毛泽东派聂荣臻到车站迎接,并陪送到六国饭店下榻,朱德率众多解放军将领出席欢迎宴会,毛泽东亲自在门口迎接。谈及这些情景,陈明仁激动不已。
谈到为什么与程潜一道在长沙率部起义时,陈明仁说,我记得在黄埔的时候,蒋介石经常说:我什么时候不革命,你们应该打倒我。我现在发现蒋介石不仅不革命,简直是反革命,是人民公敌,我当然要打倒他。我想蒋介石用不着怨恨我,应该去怨恨他自己。陈明仁慷慨激昂的讲话,在起义部队特别是中高级军官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
对部队实施教育时,方正平尽量安排陈明仁等高级将领登台讲话。在召开整编动员大会时,方正平特意请陈明仁作报告。陈明仁说,你是老共产党员,老红军,老政治工作干部,由你来讲是天经地义的。方正平说,我是要讲的,你是司令官,对部队更熟悉,对干部更了解,在部队中的威望也更高,由你来讲也是顺理成章的。陈明仁打消了顾虑,欣然应命,在会上滔滔不绝地介绍了自已投身国民革命的经历和初步的学习体会,表达追求进步,向往光明的美好愿望。他动情地说:“不进步不改造就不够人民解放军资格。”他的讲话,在军官队伍中引起很大反响,对官兵的思想转变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干部调整配备问题上,方正平主动与陈明仁协商,充分听取并采纳他的意见。对不适合继续带兵的军师级领导干部送湖南军区军政干部大学学习的名单,对组建兵团干部学校接收编余干部离职培训的方案等,都是在充分听取陈明仁的意见后确定的。方正平对起义将领的尊重,既消除了高级将领的思想顾虑,调动了他们在整编改造中的积极性,又使得调整方案更加符合实际,从而获得绝大多数干部的认可。
方正平了解到这支部队的基层官兵大都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是被迫加入国民党军队的,便参照解放军“三查三整”的做法,借鉴改造“解放战士”的经验,在基层部队开展诉苦等活动,激发官兵的阶级觉悟。
10月20日,第四野战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将这支部队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辖第五十二、五十三军。任命起义部队将领原国民党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为司令员,湖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唐天际兼任政治委员,方正平为政治部主任。从11月1日起,正式使用新番号。
11月24日,方正平主持起草并签发了致华中军区并转中央军委《二十一兵团工作情况报告》的电报,对整编动员、整编准备、初步教育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作了报告。报告认为经过动员和初步教育,部队已有进步。官兵学习情绪较高,学习制度已建立。官兵关系在部分单位已有改善,一些基层单位民主作风已初步树立,群众纪律和军民关系亦有好转。对于部队中仍然存在的封建思想、军阀作风、官兵对立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今后深入系统地教育整顿。
健全组织 进行系统教育整顿
12月2日,起义部队在浏阳县城举行隆重的兵团成立大会。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陶铸代表中央军委向部队授予“八一”军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印章。
方正平在教育整顿工作中,深感干部尤其是政治工作干部缺乏,以至严重影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教育改造工作的效果,考虑到衡宝战役、广东战役业已结束,他便向第四野战军提出增派干部的要求。于是,第四野战军从各部队陆续选调了530余名政治工作干部充实兵团。在此基础上,方正平主持各级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政治机关,配备了干部,初步建立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各项制度。
12月下旬,兵团连续3天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检查对部队“团结、教育、改造”方针的执行情况,研究布置下一步工作任务。会议认为,部队起义后数月来,经过初步的教育整顿,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军政关系、官兵的学习情绪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仍存在着严重的落后现象:一些军官政治上糊涂,对党和军队的政策制度怀疑观望;部队中仍残存着浓厚的封建作风,领导不民主,经济不公开;一些军官军阀作风严重,打骂士兵、克扣军饷的现象时有发生。会议决定,今后必须坚决执行上级指示,绝对服从共产党领导,实行彻底改造方针,反对改良作风和保守主义;必须加强连队工作,把部队的基础搞扎实;必须按照统一的编制整编部队,调整干部。
兵团党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思想改造为中心,边改造边整编,以改造促整编的指导思想,相继系统地开展了形势教育、政策教育、人民军队本质教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认真开展了民主运动、爱民运动和生产运动。
兵团党委确定了各项教育内容后,方正平便组织政治机关研究制订具体的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准备教材和教案,培训教育骨干,并亲自督促检查进展情况和教育效果。特别是开展人民军队本质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时,方正平总是亲自备课讲课。当时部队的教育方式是以团为单位上大课,以班为单位组织讨论。方正平经常是上午在这个团上课,下午到另一个团演讲,晚上还抽空参加一些讨论。方正平结合自己在红军时期、新四军时期、解放军时期的经历,深入浅出地把人民军队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优良传统和作风讲得明白透彻,引起了官兵的共鸣。不少基层官兵表示,听了方正平的讲课,才真正懂得了为什么“国军”总是吃败仗,共产党能够得天下的道理。
方正平在指导部队开展民主运动中,针对部队中存在的人身依附关系、军阀作风、官兵不平等、克扣军饷、基层干部“小厨房”等现象,确定以解放军的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为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强调官兵政治上一律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官兵有权管理、监督经济生活,防止侵占士兵利益的现象发生;在军事训练中,实行官兵互教,兵兵互教,开展群众性的评教评学。随着民主运动的深入,各单位相继建立了士兵委员会、伙食委员会等军人组织,取消了“小厨房”,调整了一些带有封建帮会性质的领导班子,上下关系、官兵关系明显改善,基层官兵参与管理、参与部队事务的风气初步形成。1950年5月,方正平带领工作组在五十三军检查指导民主运动的开展,对他们的做法和取得的效果进行总结,形成了《五十三军民主运动一斑》的经验材料,报送军区并获转发。
通过教育,部队的生产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截止到1950年5月,全兵团共开垦荒地13965.5亩,并建起了纺织厂等。一次,方正平在五十三军检查工作时,见到二一八师官兵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垦荒地,便脱掉上衣,挽起裤腿,拿起一把镢头干了起来。战士们见兵团领导与他们一道开荒,劲头更足了。一位团长(起义人员)见状,惊讶地说,真想不到方主任也能这么熟练地干农活。方正平笑着说,我16 岁起就给地主当长工,山土水田什么样的农活都干过。不瞒你说,抗日战争时期我在豫鄂边区第三军分区当政委时,种的冬瓜比小娃娃都大。听到方正平的话,大家干得更欢了。
方正平认为,开展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部队的部分给养,减轻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负担,获得了丰硕的物质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官兵的劳动观念和群众观念,密切了军民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方正平号召兵团各部队把生产运动与爱民运动结合起来,不仅要种好自己的田,还要在农忙时,帮助驻地群众抢收抢种。兵团创办的几家工厂和学校,不仅解决了随军家属的就业和子女的入学问题,解除了干部的后顾之忧,还吸收当地部分群众到工厂、学校工作。当地老百姓高兴地说,这支部队真的变成解放军了。
教育运动的顺利开展,促使起义部队从思想上、作风上实现了从反人民的军队到人民军队的根本转变,官兵的阶级觉悟、政治修养和思想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军民关系和官兵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部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方正平是1930年初从湖南平江山沟里走出来参加红军的。平江与浏阳是邻县,骑马不需半天路程。他现在来到了阔别20年且音讯全无的故乡跟前,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妈妈和养母,不知她们是否还活在人世,不知家乡亲友过得可好。他多么想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去看个究竟啊。可是工作实在太忙,他只好把思乡之情深深埋在心底,依旧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造起义部队的工作中去。陈明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深为感动,多次劝方正平抽几天时间回家看看。在陈明仁、唐天际的催促下,方正平终于在回到浏阳一年之后的1950年金秋时节,圆了20年的思乡梦。
1950年12月,新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奉中央军委命令,赴广西参加剿匪,担负小瑶山及周围的同正、隆安、百色等地的剿匪任务。这是长沙起义部队加入人民解放军序列后首次执行战斗任务,广大官兵求战热情高涨。经过5个月的连续作战,共歼灭土匪3万多人,受到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的通令嘉奖,并受到中央军委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