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贵族林迈可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31548881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23年03月23日

林迈可那些没有被习主席详说的往事

发布时间:2015-10-23 11:23:46      发布人: 孝行天下

1941年,林迈可到达华北抗日根据地,为晋察冀军区无线电技术高级训练班学员授课。林迈可是新华社英文广播的第一位外文专家,他在新华社英文广播创建阶段给予了大量指导


习主席在英国议会讲话时,是这样说的——“已故英国议会上院议员林迈可勋爵积极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帮助中国改进无线电通讯设备,他还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军队运送药品、通讯器材等奇缺物资。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些为中英友好、为世界和平正义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


实际上,习主席此前还在一处重要场合提到他。在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习主席这样说——“英国的林迈可、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等记者积极报道和宣传中国抗战壮举……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所有支援和帮助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和白求恩同船来华的英国书呆子

林迈可


1937年12月,年仅28岁的林迈可从温哥华坐船出发和白求恩大夫同路来到中国。当时他受司徒雷登之邀在北平燕京大学执教经济学。他的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本人在牛津大学学过自然科学、经济学、哲学及政治学。


燕京大学女部主任桑美德曾这样形容林迈可,他是个“有点古怪的书呆子,聪明、害羞、不修边幅、友善,但总有点不自在”。


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林迈可对日本的侵略行径感到义愤填膺,积极投入到帮助中国人民抗日的行动中,为根据地购买和运送了大量药品以及无线电通讯器材。他还曾帮助营救中共地下党员,以及协助运送军用器材等。在八年的抗日烽火中,林迈可把自己的青春、才华、智慧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事业。



林迈可在北平时就与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有联系。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和他的中国夫人李效黎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林迈可在晋察冀根据地担任了通讯部门顾问,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帮助中共重建无线电站,加强了电话与电报的收发能力,并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1944年5月,经聂荣臻司令员同意,他携夫人穿过日军三道封锁线,历经艰险,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林迈可在晋察冀和延安工作和生活直至抗战胜利。他与中国抗日军民同甘苦、共患难,为根据地电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帮助新华社创建英文广播

林迈可


林迈可是参与创建新华社英文广播部的元勋之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大好形势下,1944年夏,为了加强对外宣传,新华社创办了对外英文广播。


林迈可指出,当务之急,就是“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他说:“只要建一个好的定向天线,是有可能把电波传送到美国西海岸的。” 他到延安的主要目的,是感到有必要让世界了解延安领导的抗日斗争的确切消息,并希望能助一臂之力。这与正筹备打破新闻封锁,让世界听到自己声音的延安不谋而合。


林迈可熟悉无线电技术,被朱德总司令委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通讯顾问”。他来到延安新华社所在的清凉山,协助刚刚成立的英播部筹备用英文向国外发稿。当时分管英播部的新华社副社长吴文焘回忆说:“林迈可同我们的技术人员一起计算出向美国西海岸发报的无线电波长,安装好天线。后来英文广播正式开播后,他就留下来帮我们润色英文稿件。”


 

2015年5月5日,“再见!延安!英国学者林迈可亲历的中国抗战”大型图片展在呼和浩特民族美术馆开幕。新华社发(连振 摄)


于是,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人们开始听到了一个来自中国的不同的声音。


1944年9月1日,新华社正式开办对美国的英文文字广播,林迈可任顾问和英文改稿专家。开办初期,英文文字广播每天广播两次,每次1.5至2小时,还出版重要文件的英译本,如国共谈判文件、毛泽东讲演等。


当时访问延安的美军观察组说,通过定向天线从延安窑洞发出的新华社英语新闻,在美国西部可以收到。通过那里的报刊,中共军队抗日的消息开始在欧美传播。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机构第一次使用无线电通信技术向国外播发英文新闻,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向世界人民介绍了解放区的真实情况,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从而使共产党的对外宣传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抗日战争胜利后,林迈可一家于1945年10月转往重庆经印度返回英国。此后,林迈可专心于研究,成为现代中国历史与政治方面的学者,出版过关于中国抗战历史的著作,如《抗战中的中共》等。


新中国成立后,林迈可和家人都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多次应邀访华,成为中国人民永志不忘的老朋友。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