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先生逸事二三
赵老先生一次上课不带讲义,就拿着一张小纸条把枯燥的“中国土地制度史”讲得精彩纷呈,给人的感觉就是“浑身闪发着智慧的光芒”!当时,学生们以为他手中拿的那张小纸条一定是什么提纲,可下课后才知道,原来那是赵老先生的夫人要他下课后买菜的菜单而已,赵老先生怕忘记这事情,所以就干脆一直拿在手上。
赵先生以前很喜欢跟学生一起爬皋兰山,但自从他女儿掉进了山上的陷阱后,他就再也不爬山了。另一件是,高尔泰先生的夫人在文革中被整死后,赵先生跟自己的女儿一起抱头大哭。
"赵先生在1958年被打成“右派”,并因此差点死在山丹劳改农场。但在1949年前他却是典型的左派学者。他不仅全程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山西新军并曾任营指导员之职,而且后来“卸甲读书”后也仍然以左派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治学所依的主要思想资源。先生自谓“平生不喜饾饤之学”,重视宏观研究和理论分析。尽管后来许多“主义者”由于赵先生被整肃而不承认,但在1949年前后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体系中,他实属于贡献最大者之一。与他同时被打成“右派”的另一史学大师向达先生曾不无讽刺地称当时的新史学为“五朵金花”,即主要讨论古史分期、农民战争、土地制度、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资本主义萌芽这五大问题。而赵先生对其中三朵“金花”都有很大贡献:对农民战争史他有公认的筚路蓝缕之功,土地制度史他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体系,第三朵即“古史分期”和社会性质讨论他也是其中“魏晋封建论”一派的重要学者之一。但是赵先生出名的并不在于对“魏晋封建”的具体论证,而在于他对此说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关于“古代东方”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想所做的阐释和发挥。"
赵俪生抗战时期是第二战区抗日前线的游击战士,曾任第二战区政治保卫队营教导员,打游击期间时有凶险发生。婚后,赵俪生到山西离石县动员实施委员会工作。1938年3月初,为保全实力,离石县动员实施委员会计划遣散非战斗人员,把赵俪生、高昭一等五个知识分子介绍去延安进修。于是到了在孟门古渡口(柳林县孟门镇)渡黄河时,赵俪生乘坐的筏子被水冲散,护送他们过河的一个侦察连长一手拉着赵俪生,一手拉着高昭一,在岸边接应的老乡指挥之下,幸得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