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在大路上》 傅庚辰等音乐家忆李劫夫
由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李劫夫歌曲创作之路”座谈会,昨日上午在辽宁大剧院举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等音乐家、音乐理论家以及李劫夫的夫人张洛、女儿李青、李丹丹、李迢迢一同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上,专家在动情的发言中,还时不时地哼出《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等劫夫广为传唱的歌曲,那熟悉的旋律仿佛给出了大家对李劫夫音乐的一种认同:民族的才是经典的,才是难忘的!
人民永远是知音
昨日座谈会上,李劫夫的夫人和三个女儿一直在众人的言谈中追忆自己的丈夫、父亲,二女儿还时不时地端起摄像机录下这难忘的时刻。著名音乐家傅庚辰第一个打开了大家的思绪。傅庚辰说,李劫夫是中国少有的音乐家,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惊人的。他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与人民密切相关的联系,一生创作了2000多首歌曲,绝大部分都是中国观众熟悉的民族音乐,而这其中编入年表的就有500多首,像《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走在大路上》、《蝶恋花———答李淑一》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今还广为传唱。可以说,李劫夫是人民的知音,人民是李劫夫的知音。同时他也用实践证实了民族的才是经典的道理。著名音乐理论家周荫昌认为,
李劫夫的歌曲是大众里面最专业的,也是专业里面最大众的。他为中国的民族音乐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歌曲,这与他的创作激情是分不开的。周荫昌还回忆说,有一次一个共产党的干部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没有透露一点机密。后来,别人问他是什么力量支持他?他回答说是两首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和《王禾小唱》。而这两首歌就是李劫夫的作品。可以说,正是李劫夫的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精神的作品鼓舞了几代人,才会让太多的人至今难忘。
歌声激励几代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向延生说,李劫夫对中国音乐的贡献不仅仅在于那么多优秀的作品,他在音乐教育上的作用不亚于他的创作。向延生说,他的父亲与李劫夫是同事,与李老接触的机会非常多,从小他就听李老的歌,后来就来到了东北,在沈阳音乐学院跟李老学音乐。可以说像他这样喜欢李老的歌、并跟他学习的人非常多。
我省著名音乐家王蔼说,他就是听着李劫夫的歌长大的,至今那些经典的歌曲他都能准确地唱出来,李劫夫的歌一直在激励着他们这一代人成长,这些经典的歌曲让他们永生难忘。
周总理和《我们走在大路上》
昨天,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潘兆和,在现场还向大家展示了一张当年周总理接见李劫夫等人的珍贵照片。原来,正是周总理的激励,才促成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的诞生。
潘兆和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中国处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当时前苏联的一本小说《旅顺口》因为部分内容不真实,让周总理十分生气,他责成田汉等人来旅顺收集资料重新创作,李劫夫等人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之后周总理到辽宁视察,接见了李劫夫等人并就当前形势鼓励他们创作出激励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作品来。当时的李劫夫正在酝酿创作作品之中,在总理的鼓舞下,他终于写出了《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经典的歌曲。此时坐在潘兆和身边的李劫夫夫人张洛,心中感慨万千,对于这首歌,她说:“劫夫的作品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他的歌记录了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