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律成:在军歌的旋律中永生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伴随着《军歌》那气势磅礴的乐曲声,郑小提女士在书房里开始接受我对她的采访。
第一次见到郑小提,知道她是郑律成的女儿时,我向她表示过对作曲家郑律成和夫人丁雪松由衷地敬意,并希望有时间采访她。她真诚地接受了我对她父母的敬意,对采访一事却未置可否。熟悉她的朋友告诉我,郑小提为人低调,很难安排采访。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诞生70周年,为纪念它的曲作者、我国著名作曲家郑律成同志,7月25日,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生平事迹展,将在哈尔滨市举行隆重的开展揭幕仪式;此后,该展馆经过进一步充实完善,将作为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纪念馆,永久性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晚的《军歌嘹亮》纪念音乐会上,郑律成用生命谱写的动人旋律也将再次奏响,震撼人们的心灵。我提出希望听她说说父辈们的“军歌往事”,并说明这是北京日报的约稿,她欣然同意了。一见面,她就说:“我总觉得自己没什么好说的,说说父辈们创作军歌的环境,说说父亲同时代的战友们,那倒是应该的。”
延安窑洞里,敲着盆碗谱写军歌
郑小提递给我几张字迹潦草的复印纸……
从纸上的字体可以看出这是两个人的笔迹。郑小提说:“前两天我去看望原空政文工团团长、空军政治部的老文化部长黄河叔叔。这位86岁的老人家因为中风说话不方便了,我和他写条子对话。老人家脑子还很好使。回来看看条子,心里很久不能平静。”
让我们试着解读他们笔谈的部分记录吧:
郑小提:“我整理爸爸的资料,看到你们的照片,很想你。”
黄河:“你爸爸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好想他们两人(指郑律成和丁雪松——作者注)哪!告诉你妈妈,她会高兴的。”
郑小提:“你送我的钢琴谱,我还保存着呢!”
黄河:“真难得呀!谢谢你还记得伯伯,真感谢你!你爸爸把(你的)信都给我看了。说你学琴学得好,很听话。”
郑小提:“哈尔滨要办爸爸的纪念馆,我把你们的合影展上去了,你是爸爸的好朋友。”
黄河:“有一把战刀是你爸爸送给我的。日本战刀,大佐,少将。还在吗?给小提看看。黄土岭战斗,打死阿部规秀部队的战利品。”
郑小提:“我爸爸的纪念馆都会记得你们这一代人的,是你们一代人的纪念馆。”
黄河:“你爸爸是两个国家军歌的作者。这是很难得很奇特的现象。”
还有一张纸上,是郑小提请黄河给哈尔滨的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纪念馆题的字:“我们唱着律成的军歌走向胜利,直到开国。”落款是:退休将军 黄河 二OO九年五月二十八日 北京家中
郑小提就是围绕这些“谈话”的内容,和我回忆起他的父辈们和产生军歌的年代。
郑律成原名富恩,1914年阴历7月7日出生在朝鲜南部的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在他诞生的四年之前,朝鲜已经沦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地。他的父亲郑海业是个爱国者,支持儿子们参加抗日救国斗争。郑律成的三个哥哥都参加了朝鲜和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大哥和二哥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生命。19岁时,郑律成随着三哥来到中国,进了南京的“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电话局工作,收集日本人的情报。为了更好地掩护身份,领导上资助他去上海学习音乐。他的音乐才华从此崭露头角。
“七七事变”之后,他和一批有志青年投奔了延安。后来和诗人公木(本名张松如)同住一个窑洞。革命青年们在延安焕发出高涨的革命热情。1939年10月,极具音乐天赋的郑律成受到《黄河大合唱》的鼓舞,和公木商量,创作出《八路军大合唱》并成功地演出了。这个大合唱中,有著名的《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这些歌曲,在斗争中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在抗日战争中,多少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勇士们,高唱着:“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奔赴抗日的战场,歌声在弥漫的硝烟中激荡,歌声随猎猎军旗飘扬。黄河将军保存的那把战刀,是在黄土岭一战,八路军杨成武部歼灭日本中将阿部规秀时,死在阿部边上一个大佐的佩剑,是郑律成到太行军区工作时得到的战利品。出于战友情谊,他把战利品送给了黄河,黄河将军珍藏保存至今。由于郑律成在世时从不对子女说自己的功绩,郑小提至今不知道这把战刀是不是爸爸亲自在战场上得到的,她决心寻访父辈的叔叔们了解翔实的资料。但她知道,父亲把此物送给黄河叔叔,足以见证两位长辈的战斗友谊。郑律成去世后,黄河怀念老战友的思绪不断,曾写下一首诗寄托哀思:“为君曾挂剑,何处可招魂?呼君君不语,白雪映红云。”郑小提告诉黄河将军:今年在哈尔滨举办《军歌嘹亮》音乐会,同时举办郑律成军歌展览,展后的文物资料将转入已经筹建的郑律成纪念馆。她对黄河说:“这个纪念馆不是给爸爸一个人建的,是为和爸爸同时代战斗创作的整个前辈们建的。”
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首已经定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军歌,随着人民军队的壮大而唱遍祖国大地。军歌中,我们的小米加步枪壮大成火炮、骑兵师团;运粮独轮车的吱吱声唤来了装甲车、坦克车的轰鸣:“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歌声多么嘹亮!……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令人惊讶的是:这首在1939年秋天写在延安窑洞里的进行曲,竟然有那么宏伟厚重的音乐形象。公木生前写文章回忆郑律成的创作过程时说:“没有钢琴,连手风琴也没有,只是摇头晃脑地哼着,打着手势,有时还绕着屋当中摆的一张白木茬桌子踏步转悠……”有的老战友说郑律成是在窑洞里敲着盆、拍着腿完成作曲的。那么简陋的环境,那时还是小部队分散作战时期,而作曲家的心中,却有着人民军队叱咤风云、摧枯拉朽的大兵团气势,作曲家的胸怀该是多么广阔、宏伟!
朝鲜军歌的作曲者也是郑律成
抗战胜利之后,郑律成和夫人一道回到了朝鲜,他的组织关系也由中国共产党党员转为朝鲜劳动党党员。他受命出任朝鲜保安队(朝鲜人民军前身)俱乐部部长(相当于我军文化部部长),全力以赴地投入朝鲜人民军协奏团的筹建工作。他以旺盛的创作激情,为朝鲜军民谱写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朝鲜解放进行曲》、《东海渔夫》大合唱、《图们江》大合唱等十余部作品。就像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样,《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是朝鲜的军歌。这就是黄河写给郑小提“你爸爸是两个国家军歌的作者。这是很难得很奇特的现象”的由来。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正是这首激昂的《朝鲜人民军进行曲》鼓舞着在抗击美军侵略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朝鲜人民军战士,使他们终将能够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起打败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
丁雪松在平壤,担任的是华侨联合会总会委员长及新华社驻平壤分社社长。夫妻二人分别为各自的国家进行工作,一家人事业顺利,生活安定。
到了1950年,中朝两国正式建交,中国政府决定在平壤建大使馆。按照两国的约定,郑律成和丁雪松必须面临国籍的抉择,夫妻之中,必须有一人加入另一方的国籍。这年9月,丁雪松奉调回国。不久,周恩来总理亲自写信给金日成主席要调郑律成回中国。郑律成手拿周总理的信件和金日成主席的批文,迟迟不肯离开他正遭战火蹂躏的家乡。郑律成说:“我的同胞现在正在受难,在这个时候离开朝鲜,心里非常不安。”朝鲜外务省办手续的同志就劝他:既然周总理亲自来信要你回去,你切莫放过这个机会。说到心里不安,你回中国去还有机会弥补。你还可以以一个中国音乐工作者的身份,再到朝鲜来,做援助朝鲜的抗战工作,不也很好吗?
这就是有些媒体对郑律成是哪个国家的人争论不清的原因。访过郑小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郑律成出生地在现在韩国的光州,他家庭和个人在反抗日本侵略者斗争中所做出的贡献,得到韩国人民的尊重。他是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创作大量音乐作品的重要作曲家、解放军军歌的作曲者,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公民。他也曾是朝鲜公民和军队官员、朝鲜劳动党党员、朝鲜军歌的作曲者。他对中朝韩三国的贡献,赢得了三国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敬意。
“小提”在父亲的歌声里长大
在我们说到延安时,郑小提找出一张她两岁时在“马背上的摇篮”里的老照片。她的父母是在延安相识、相爱和结合的。如今依然健在的母亲丁雪松,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比郑律成还早两年。丁雪松1938年到延安,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李鼎铭副主席秘书、中共中央西北局研究室研究员,1946年后在朝鲜任华侨联合总会委员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前夕,她就受命筹建新华社平壤分社,就任第一任社长。1950年回国后,一直在外交部门任职,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先后出任过驻荷兰、丹麦大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她是两届全国党代会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郑小提出生时,父亲正在太行山区执行任务。母亲没有奶水养活女儿,卖掉了郑律成千辛万苦背到延安来的那把小提琴,买了一只羊,用羊奶喂女儿,所以给女儿起名“小提”。1945年日本投降后,部队进军东北时,幼年的小提和当时其他革命者的子女一样,是在马背上的摇篮中随部队转移的。看着这些扫描后存在电脑里的老照片,我注意到郑小提的眼神里面有吃糠咽菜的艰苦,有硝烟
战火的危难,有父母、叔叔伯伯的无限慈爱,也有军歌嘹亮的振奋。开国进城时,这些在“马背摇篮”里长大的革命后代,进入育才小学。父亲的音乐遗传,使郑小提凭着本事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又升入了这所著名音乐学府的作曲系。黄河将军说的信件就是上学时小提给爸爸的信,乐谱是黄河送给小提学习用的。毕业后,她在总政文工团创作室做了多年创作员。下部队、到边防,去少数民族地区,使郑小提有着和父亲经历过的一样感受,激发她创作。她的音乐作品主要有:舞曲《战马嘶鸣》(合作)、《周总理窗前明灯亮》、钢琴与手风琴《骑兵随想曲》、歌曲《雪花》、《巡逻车在前进》、《防化兵之歌》、配器《北京颂歌》、毛泽东诗词谱曲《十六字令》、《忆秦娥·娄山关》等。
转业后,郑小提到中国旅游出版社做音乐编辑。黄河说她“很优秀”,她却说:“和父辈们相比,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可是,我知道,当年红极一时的摇滚歌手崔健的第一盒个人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就是她推出的;如今一直活跃在北京歌坛的巴罗克合唱团,就是郑小提组建并担任团长的。合唱团演出了早期合唱作品《四月》《五月》《青鸟》、古典大型作品莫扎特《安魂曲》、亨德尔《弥赛亚》、瞿希贤作品专场音乐会及中外经典名曲……合唱团活跃在首都音乐舞台上,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好评。同时,她整理出版父亲郑律成的歌曲集,多次组织郑律成作品音乐会。近年来参加韩国《光州郑律成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为中方委员。从2005年开始《光州郑律成国际音乐节》已举办4届。郑小提现为韩中民间团体交流联合会中方委员、中韩友好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现在,郑小提把整理父母的资料为己任。学音乐的女儿,比旁人对父亲的作品有更多的理解。父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期间的大量作品、在建国以后的更多作品,常常回响在她的书房和工作间。
在谈到解放后郑律成作品时,除了军歌之外,她着重说到1953年,郑律成创作的大型无伴奏合唱《江上的歌声》。当年郑律成和四川音乐家组成的采风小组雇了只木船,挑选了最好的号工,从乐山顺岷江而下,和船工们共同生活了5天,也听了5天的号子。随同郑律成一起采风的朱中庆,那时是20岁的青年,今年80岁了。他对郑小提说:“5天当中,罗自清演唱了下滩、抛河、平水等号子。大家都被这从未听过的旋律所震撼,感到新奇和激动。郑律成老师说:‘连
几天听同一样音乐而不感到厌倦,且不知就里,说明它的高深和源远流长’。他还说:‘别小看它。它是套曲,是咏叹调’。”无伴奏合唱《江上的歌声》,旋律是在川江号子基础上凝练加工的。合唱的旋律中既有川江的险阻和奇美,也有船工纤夫们艰苦卓绝与大自然搏斗惊心动魄的场面,还有船工们对明天的美好憧憬和希望。
当年排演这部无伴奏合唱,郑律成选择了川江上号子唱得好的船工,作为《江上的歌声》一歌的领唱。取之原生态又高于原生态。他在近60年前的创作,值得现在艺术家、理论家研讨。
郑小提还为我播放了一首《强大的舰队在海上行进》,这是1954年郑律成去舟山海军基地时创作的海军题材作品之一。词作者李志明是舰队政委。当时我们的人民海军还是以炮艇加上为数不多的鱼雷快艇戍卫祖国的万里海疆。对于解放沿海岛屿,我们以木船打军舰的水上部队来说,威武的炮艇小编队和风驰电掣的鱼雷快艇乘风破浪巡逻在海疆,已经很壮观了。可是,歌的创作者却在这首海军歌曲中,以气势恢宏的音乐元素,塑造出强大的舰队编队行进时的艺术形象。我想,作者在构思这首歌的时候,心中一定记着领袖关于“一定要建立强大的人民海军”的指示,胸怀中不仅有一腔沸腾的热血,还有祖国海疆上编队行进的巡洋舰、驱逐舰、潜艇和大大小小的各种舰只。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的愿望,现在已陆续实现了。今年在青岛举办的中国海军节,当胡锦涛主席检阅我们的海军编队时,不正是郑律成音乐形
让父辈的精神和军歌的旋律永恒
象的真实体现吗?郑老如在,会有更雄壮的海军音乐作品出现。
让父辈的精神和军歌的旋律永恒
我不忍心让郑小提回忆他父亲突然离去的往事,她也善解人意,送我一本书《向前向前向前——纪念军歌诞生 怀念公木郑律成》书中是军歌词曲作者的老战友、军歌诞生年代的一辈人的文章,也有丁雪松老人和郑小提回忆亲人的篇章。
1976年12月5日,郑律成在张家口看了京剧《八一风暴》。这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周总理形象第一次搬上艺术舞台。郑律成兴奋心情溢于言表。由于三天之后夫人丁雪松要率团出国访问。他第二天冒风雪坐吉普车赶回家。12月7日,他感到头晕,要去郊区透透新鲜空气,带了侄孙女银珠和6岁的外孙剑峰去了昌平运河。中午时分,丁雪松接到银珠打来的电话:“爷爷不好了!他晕倒在运河边上。我们正在昌平医院,家里快来人哪!”郑小提立即坐出租车赶去。丁雪松从城里接了大夫赶过去。中央乐团的罗青、李德伦也赶了过去……但是,郑律成走了,为军歌、《延安颂》、《延水谣》作曲的人民音乐家郑律成,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春刚刚来临的时候,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毕生热爱和倾尽心血的事业,带着他创作的近四百首(部)音乐、歌曲作品,走了。如果他不走,新时期将触发他多少灵感,燃起他多少激情,他会再写多少好歌,再创作出多少大部头音乐作品啊!消息传开,老战友们无不悲痛。12月28日,八宝山的追悼会上,胡耀邦、王震、廖承志等领导人,文艺界曹禺、贺敬之、乔羽、吕骥、时乐濛、严良堃、崔嵬、谢添等都来了。各界群众挤满了会场,大家为郑律成送行,哀乐声中,人们的心中同时奏响的还有那首永远的军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胡耀邦给了郑律成很高的评价:“郑律成是一个好同志。……在延安时期,他的歌达到了高峰。他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革命斗争,做出了很大贡献。”光未然的悼诗,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风扫浓阴万里晴,相约共写艳阳春。哪堪魂断昌平路,掷笔捶胸胸若焚。”
郑律成安睡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墓石上镌刻着乔羽写的墓志。怀念郑律成的亲人、战友和群众常来吊唁。郑小提说了一件感人至深的小事:“一位印刷厂的老工人刘彩元,是父亲捕鱼的渔友。两人捕鱼时无话不谈。郑律成去世之后,刘师傅悲痛欲绝,不仅仅是为了渔友,他说‘老郑人多好啊!还有他的军歌……’一提起来就热泪盈眶。刘师傅每年清明都去给我父亲扫墓,20年了,老人家毕竟也80多岁了。我劝老人可以不去了。老人家还是流着泪说:‘只要我走得动,就去!为了老郑,为了他的歌。’”
郑律成走了,他的军歌,他的作品,却一直在祖国上空,在解放军队列,在人民心中回响着,军歌永远嘹亮!
2009年是新中国诞辰60周年,恰逢《八路军进行曲》诞生70周年。今年7月25日是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命令的纪念日(1988年7月25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为此,中共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和哈尔滨警备区决定建立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生平事迹展馆,并且决定由省、市联合主办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诞生70周年《军歌嘹亮——郑律成作品音乐会》。市委书记、市委宣传部长和警备区领导不仅大力支持,还扎扎实实地做了大量工作。市文化局的主要领导,一直在考虑展会会场一二楼之间宽大的楼梯布展空白,深夜来了灵感,就拉上美术设计师到现场讨论,想出了一个极好的创意:把楼梯改成黄土坡,让观众看过一楼的前沿和综合介绍之后,沿着宝塔山土道一样的土坡,在《军歌》、《延安颂》、《延水谣》的背景音乐中走上二楼,观看郑律成在延安时期的展览部分。为了展品符合郑律成所处时代的特点,哈尔滨民间乐器收藏家苗笛,把珍藏多年的乐器无私捐献了出来。这些展览的资料和实物,就是以后郑律成纪念馆永久的馆藏。
盛夏以来,连续高温,郑小提却忙得不可开交。“我近来身体不算好,特别是白天太忙了,晚上睡眠不好。但是,为了父亲的军歌,为了军歌产生时代的父辈们,我无怨无悔。”郑小提的话,使我想起了贝多芬的名言:“音乐能够使人们的灵魂迸发出火花。”
我们相信,郑小提传承的父辈薪火,不仅仅是一闪的火花,而是永远燃烧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