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律成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292
本馆由[ 天堂墓匠 ]创建于2009年12月28日

《延安颂》促成郑律成姻缘

发布时间:2010-12-07 14:34:44      发布人: 天堂墓匠

郑律成,1918年生于朝鲜半岛一个贫寒家庭,是著名作曲家、国际主义战士。广为人知的《八路军进行曲》(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就是由他作曲的。1988年经邓小平签署命令,该曲被中央军委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段中国姻缘。

    1933年春,15岁的郑律成到了中国。1937年9月,郑律成在李公朴等人的帮助下,和爱国青年—起奔向延安。在延安,郑律成谱写了《延安颂》,正是这首被誉为“用心抒写世界上所有争取和平的人们”的作品,成了他和丁雪松喜结良缘的“媒人”。

    1938年春天的一个傍晚,郑律成和“鲁艺”的几位朋友站在北门外山坡上,受到眼前热火朝天、青春洋溢的青年男女的感染,郑律成的心和整个延安城一起沸腾,他要求身旁的女诗人莫耶给他写个歌词,他来谱曲。丁雪松这样回首往事:“在延安的一个晚会上,我见到了郑律成,他和女高音唐荣枚同志合唱他刚谱就的《延安颂》……郑律成当时是‘抗大’的音乐指导,我任抗大女生队队长,他常到我们队来教唱歌。我们就这样结识了,以后,我们常在一起漫步、聊天,无话不说。”

    丁雪松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1918年生于重庆巴县,20世纪70年代末先后出使荷兰和丹麦,此前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朝鲜处副处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秘书长等职。她幼年失怙,家中生活十分清贫。丁雪松于193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年初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3期学习。在“抗大”这座革命大熔炉里,她与同龄的异国青年郑律成相识并相爱。

    丁雪松说:“1938年初,我到了延安。那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和‘抗大’女生队的几个同志到延安北门外散步,初次见到郑律成──来自朝鲜的一个革命青年。后来在我担任队长以后,又常常看到他活跃的身影。当他在晚会上出现的时候,他的节目很独特,嘴里吹着口琴,怀里弹着曼陀铃,脚下踏着打击乐器,一身而三任。有时他引吭高歌,那洪亮抒情的男高音,具有一种感人的魅力。”

    丁雪松于1941年12月调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的秘书,差不多同时,她与郑律成结婚。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央批准,丁雪松与郑律成去了朝鲜工作。中朝正式建交后,丁雪松和郑律成经周恩来批准,并征得金日成同意,两人相继回到中国。1950年9月初,郑律成不愿在祖国受难的时候离去,他的心情十分矛盾,最终他让丁雪松带着7岁的女儿先行回国。1950年9月中旬,美军在仁川登陆,人们纷纷撤离战火笼罩的平壤,郑律成扎上干粮袋,装上火柴和盐,准备背着77岁的老母亲撤离平壤。此时,我国驻朝鲜大使馆政务参赞柴成文同志,派吉普车把郑律成母子送过了鸭绿江,回到中国。郑律成于1976年病故,而丁雪松现已是耄耋老人。郑丁二人的这段跨国姻缘,感人至深。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