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于1986年建立杨匏安烈士纪念铜像,供后人瞻仰和凭吊
杨匏安1896年11月6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今属珠海市)。杨匏安父亲为破落茶商,不幸早殁。匏安三四岁,即由其母教诵唐宋诗词,后来他自称“幼有诗癖”,盖源于母教。在本乡上小学时,开始受到教师同盟会员革命思想的熏陶,毕业后到广州,考入广东高等学堂附设中学。
1916年冬,杨匏安奉母命回乡结婚,婚后往澳门任家庭教师。1918年春,举家迁广州,先后执教时敏、南武中学及甲种工业学校,兼职《广州中华新报》记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数十篇文言体的散文、小说、翻译和旧体诗。其中小说《王呆子》,描写一农村贫农青年,为父姐复仇诛锄恶霸的故事。这种以农民反封建为题材的小说,为当时文坛罕见。1918年新文化运动狂飙猛进,其后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更是怒涛汹涌,波卷全国。杨匏安面临时局剧变,不能不重新考虑如何适应祖国人民当前的需要,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正是在这种忧国忧民的心态下,他连续撰写了几篇为新文化拓荒之作:《青年心理讲话》、《美学拾零》和包括《马克思主义》一文在内在的《世界学说》。
1921年春夏间,杨匏安由谭平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青年和工人运动,历任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代书记,中共广九、粤汉铁路支部书记。大革命时期,他奉命主持国民党改组的日常工作,历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代部长,二届中央委员、中央常委兼广东省常委及省委组织部长。
1925年夏,杨匏安还以革命政府财政部长兼国民党中央农工部长廖仲恺代表的身份,赴香港发动全港工人罢工。保证他们罢工回省后,由政府负责解决交通、食宿和回乡旅费等问题。不料正当杨匏安与海员工人商量罢工之际,被港警逮捕,以“煽动工潮”罪名入狱五十天。由于找不到罪证,港英政府只得将他“驱逐出境”。杨匏安回省后,受到热烈欢迎。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一致决议聘请他为大会顾问,兼香港罢工学校名誉校长。
在全国革命势力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统一战线内部国民党新右派的合流和反扑。先是1926年3月20日,假左派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驱逐共产党人退出第一军,包围苏联顾问,逐走与他不同意见的季山嘉顾问回国。继之于5月15日提出所谓“整理党务案”,限制共产党员担任国民党中央、省、特别市的执行委员不得超过该党部执委三分之一,以及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国民党新右派合派,终于在1927年演出“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批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新右派的刀光剑影下宣告失败。
杨匏安于蒋介石“四·一二”叛变前与谭平山等一起到达武汉,积极参加了武汉国民党政府的反蒋斗争和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共五届中央监察委员。“七·一五”汪精卫叛变后,杨匏安参与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杨匏安被派往广州从事军事策反工作。这年11月,由于中共中央犯“左”倾错误的领导人实行惩办主义,处分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在内的大批同志,杨匏安因涉嫌与谭平山组织第三党,也受到撤销中央监委职务和留党察看处分;同时被派赴南洋,从事党的工作。为了澄清事实,杨匏安在党刊《布尔塞维克》上发表《所谓第三党》一文,一方面批评了谭平山的错误,另方面表明谣传他列名发起第三党,他绝不知情。
在身受错误处分、流亡万里的处境下,杨匏安仍念念于“公忠不可忘”,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和对党的事业坚贞不渝、无限忠诚的高尚情操。
1929年初,杨匏安由南洋回到上海,参与党中央报刊出版工作。他的家人也迁来上海。他参考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历史讲义,编译成20余万字的《西洋史要》,署名王纯一,交由上海南强书店出版。这是我国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西洋史著作。内容概述了从西欧封建的兴起,经资产阶级革命和帝国主义时代,到第三国际的成立,共十八章。以鲜明的观点,流利的笔锋,扼要地叙述了西欧各国革命史特别是国际共运史,对第一、第二国际做了专章的叙述。这是当时国内学习西洋史十分难得的参考书。至1936年夏,再版五次,可见它广受读者的欢迎。同年,上海党的印刷机关遭敌人破坏,杨匏安不幸被捕,入狱八月,由于没有暴露身份,经周恩来等大力营救出狱,留任党中央农委兼农民部副部长。为了借鉴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解决根据地土地革命后的地租问题。他翻译了拉比杜斯的《地租论》,并把列宁有关的著述译成中文作为附录,署名王纯一,交由南强书店出版。
杨匏安一家逾十口,在上海生活异常艰难。他自己患肺病,妻子体弱,七个儿女有两个因病缺医而早夭。他除了白天为党工作和晚上加紧写稿或译书外,还得帮家人推磨做米糍,让老母和孩子明早上街叫卖,以维持生活。他一家老小经常替党放哨,传递文件等,为革命尽力。
1931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人罗绮园,因私生活失检,被叛徒告密,连累杨匏安等16人被捕。蒋介石多次派人向杨劝降,均遭拒绝,复以死威胁。杨匏安慷慨宣称:“我从参加革命之日起,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变节不行。”同狱难友无不感动,连看守的狱卒也敬佩地称他为“铁人”。
1931年8月,杨匏安与难友8人,遇害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时年35岁。
建国后,政府追认杨匏安为革命烈士。他的遗文在六十年代被发现后,有关部门先后出版了两种《杨匏安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出版)和《杨匏安史料与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出版)。他的家乡珠海市于1986年建立杨匏安烈士纪念铜像,供后人瞻仰和凭吊。杨匏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不朽的诗文、革命的业绩和崇高的气节以及中西结合、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将永远鼓舞中国人民继往开来,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