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匏安的爱情与婚姻
杨匏安纪念学校里,杨匏安烈士的革命事迹贴在校园最显眼的位置处,学校正准备把杨匏安烈士的事迹自编成教材,当作学生的德育教材,另外由华侨支持,学校还准备在校园内为杨匏安烈士树立一尊塑像。北山村有一所小学,名叫凤山小学,小学已于2003年正式改名为杨匏安纪念学校,并且和邻村一所小学合并,扩大规模,现学校1-6年级齐全,共18班。校长刘林涛告诉记者,学校改名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怀念杨匏安,村民们极力要求提议;二是为了更好的弘扬杨匏安精神,挖掘德育素材,教育好青少年,让更多的子孙后代记得杨匏安烈士的革命事迹,并以此激励自己。校园内,刚刚下课的学生们正在操场上嬉戏,不少聚在一起看杨匏安的革命事迹。一个读5年级的学生对记者说:“我们要向杨爷爷学习,做一个对祖国、家乡有用之才。”
从杨匏安纪念学校出来,南屏镇工作人员又领着记者继续在北山村的小巷里穿梭。路途经过杨氏宗祠、杨匏安家过去借住的老屋。杨家老屋现已住着别人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杨家老屋内有一口甘泉水井,围绕这口井有一个故事:过去村里人都习惯来杨家挑水食用,一天杨匏安放学回家,在井台上拾到一条金项链交给母亲,母亲问他如何处置,杨匏安说:“那是别人的东西,要快点归还别人。”于是母亲就带着他,拿着金项链逐家查问,终于物归原主,受到村民们称赞。
在杨匏安纪念学校采访时,记者得到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杨匏安最小的儿子杨文伟住在香洲区青竹花园。
杨文伟,杨匏安最小的儿子,已76岁。儿女还没有下班回家,屋里就是老两口,看上去,两人身体还挺硬朗的,说起父亲事迹,70多岁的老人们非常热情,也非常激动,谈起过去那段经历,两位老人不禁潸然泪下。
杨文伟老人告诉记者,父亲去世时,自己还不到3岁,对父亲的记忆几乎空白,是后来才慢慢了解的。
杨文伟说,父亲1896年出生于国家饱受内忧外患的年代。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赔款割地,国弱民穷,农村经济破产,北山村大部分青壮年被迫外出谋生,祖母把希望全都寄托在父亲身上。父亲稍懂事,祖母陈智就教他朗读唐诗宋词。父亲没有辜负祖母的期望,勤奋学习,所有功课成绩都名列前茅,高小第二年,即因成绩优秀而获得每月数元的“膏火”奖励。
1911年,父亲考入广东高等学堂附中读书,这对祖母陈智来说是忧喜参半,喜的是儿子前途有望,忧的是哪来这么多钱供他读书。经过再三考虑,祖母陈智最后决定把家中的三亩多出租田卖出,让父亲赴广州入学。由于家庭变故,父亲一家常受富人和强房的白眼和欺压,深感世态炎凉,这在父亲青少年时期的心灵上布下了对社会现实不满和反抗的种子。1921年,父亲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父亲牺牲后,全家已在上海无法住下去了,根据父亲的遗嘱,全家回到广州。为了维持生活,大哥独自外出打工,老二和老三托关系被送进了孤儿院,也就是此时,杨文伟说,第二个姐姐因病去世。杨文伟和母亲回到北山杨家祠,但当时家里一贫如洗,母亲身体又不好,为了让孩子们活着,当时母亲甚至想到了把杨文伟卖给大户人家,以求得一条活路。最后是在好心的邻居和亲戚的帮助下,才没有最终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党组织一直在寻找我们。”最后是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杨文伟在香港九龙生活了8年。1945年,在组织的安排下,杨文伟到东江纵队参军,解放后,杨文伟在部队从事工作直到退休。
就在临刑前,杨匏安预知了自己即将被秘密处决,于是通过关系秘密地给家里送出一张小纸条,纸条上主要有四点,一是说,“熟人”(国民党反动派)找过他了,他没有理会,告诉家人,“熟人”们送的一切东西都不能收;二是如果家人在上海呆不下去了,就回到广州去;第三就是家里唯一的一台缝纫机不能卖掉,那是家里谋生的工具;四是叮嘱大儿子杨宗玄不要调皮了,要学会懂事,意即自己即将离去,大儿子就是一家之主,要担当起这个重任。
杨文伟说,父亲一生中曾4次被捕。1914年,杨匏安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回到北山,家中一贫如洗。这年他已18岁,返回母校———前山恭常都小学任教师。恭常都小学校长刘希明,与陈自觉、苏默斋等人受同盟会派遣,回前山,以教学为掩护,于1911年联系当地武装起义。但是此人在革命胜利后,便以“功臣”自傲,到处挥霍,将恭常都小学历年存款用干净,甚至拖欠不发老师的薪金。杨匏安当了教师,指望靠工薪养家,岂料几个月过去了,还没有领到一分的薪俸,但又碍于校长是自己的亲戚长辈,心里免不了有些嘀咕。校内一位知道内情的吴姓同事,向匏安和章甫揭发了刘希明贪污学校经费,拿去放高利贷的枉法行为。他们三位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目睹同事们都揭不开锅,只好撕破情面,向刘希明讨取工资,并惊动恭常都校董们,不料被刘希明反咬一口,跑到香山县府,诬告匏安等三人捣乱学校,图谋不轨,并买通官方,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三人投进了香山监狱,这是匏安第一次入狱。后经母亲陈智努力,香山县当局才不得已将三人放出。第二次是在省港大摆工,后因证据不足而放出;第三次是1930年,编辑《红旗报》而被捕,终因组织营救而出狱。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最终被反动派杀害于上海。
1916年,杨匏安刚刚20岁,母亲陈智抱孙心切,便托人为匏安物色了对象。为了迎娶儿媳妇,陈智择好日子,以“母病”为由,叫匏安速归,匏安是一个孝子,在日本留学的匏安便匆忙回归故里。当匏安回到家了解实情时,呆如木鸡。因为在日本时,匏安已经有了意中人,即康有为之后人康炯昭,回家时,两人曾信誓旦旦,本想回国时向母亲禀明。但默念母亲为了他的成长,备受折磨20年,耗尽心血,为此他不敢反抗,只有违愿接受母亲的安排,但是他心上的姑娘毕竟是康炯昭,因此内心非常痛苦。“知子莫若母”,儿子的感受母亲最清楚,最后陈智写了一封充满慈爱的信给康氏兄妹,收两人为义子义女,了却儿子的心事。不久,康炯昭因女儿之身在异国难以立足,便决心与康佛舟一起回国,在澳门拜陈智为母亲,拜匏安夫妻为兄嫂,构成异姓家庭,后在匏安的影响下双双走上了革命道路。杨匏安牺牲后,康炯昭积极帮助党组织寻找匏安后人而四处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