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281
本馆由[ 天堂墓匠 ]创建于2009年12月28日

王大华-长征时期

发布时间:2010-10-08 15:41:54      发布人: 天堂墓匠
     长征开始时,王大华年仅19岁,刚刚成人的他却承受着比很多同龄人严峻的挑战。从四川阆中渡过嘉陵江后,王大华所在的部队即遭到四川军阀邓锡侯所率的十八个团的兵力进攻,王大华随部队参加了与敌人的对阵,此战红军英勇冲锋,四川的“双枪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战斗力很差,在红军的冲击面前表现得毫无斗志,最后被生俘三千余人,邓锡侯险些被捉。然而,邓锡侯当时并不服气。十四年后,时任川陕绥靖公署主任、陆军上将的邓锡侯率部在西康起义时还对当年进攻红军连连表示懊悔。
  1935年6月14日,红九军先头部队在夹金山下与红一方面军的先头部队胜利会师。两支红军经过长途跋涉相见,彼此欢欣鼓舞,然而此后却出现了张国焘错误路线分裂红军的不和谐事件发生。
  9月下旬,红九军政委陈海松在阿坝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了张国焘南下作战、打回四川去的命令。王大华等红九军将士浴血奋战,先后在川北的宝兴、芦山等地打了几个胜仗,取得了一些局部的胜利,然而张国焘分裂红军给红四方面军整体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即使在这种不利形势下,红军指战员作战依然英勇顽强。过去在川陕苏区时,无论是反三路围攻,还是反六路围攻,只要红军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对方很快便全线溃退。而现在局面却大不一样了,国民党军队抓住了红军的弱点,越是失败越是集中兵力要与红军决一死战。因此,并未远离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的几次战斗中伤亡严重。
  1936年春,红九军到达卢霍一带,这里是藏族聚居区,藏族部落的头人不了解红军的政策,他们组织了武装袭击红军,一时间,红军的粮草供给成了异常困难的事情。红九军政委陈海松每当回忆起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就禁不住老泪纵横,那时生离死别只是瞬间的事情,有时眼睁睁看着战友陷入沼泽地却无法营救。王大华亲眼目睹了很多战友在爬雪山时活活冻死、累死;过草地时因为劳累不慎踩空,最后无助地走向另一个世界。
  部队走出草地后,在哈林铺休整三天后继续北行。1936年10月中旬,红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静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备受分裂之苦的红九军,终于回到了党中央的怀抱。然而,阴影并没有远去。就在会师后不久,红五军、九军、三十军奉命组成西路军,他们从甘肃靖远的虎豹口突破黄河天险,向西前进,开始了漫漫西征路。
  西路军的组建,起初设想是打通“国际交通线”,通过河西走廊经新疆直抵苏联。然而,由于对敌情估计不足,特别是忽视了地方军阀“马家军”的力量,红军此行遭到了严重的挫折。
  王大华在西路军出发时仍担任红九军的营教导员,后来由于部队减员缩编,他改任团政治处保卫干事。此时,河西走廊已经进入严冬季节,刚刚走完长征路不久的红军战士们还穿着单薄的衣衫,冒着刺人肌骨的寒风,在荒漠里艰难地穿行着。在一个叫干柴洼的小村落里,西路军将士们遭到了青海、甘肃一带的地方军阀马步芳、马步青兄弟所率的“马家军”的袭击。敌人骑兵主力冲杀过来,四面除了黄土沟坎外毫无屏障的干柴洼顿时被鲜血染红。此战,西路军整整苦战一天,红九军军长和政委亲自上阵杀敌,终于打退了敌人,但部队伤亡惨重。11月15日,作为西路军左路支队的红九军,经过干柴洼激战后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于拂晓前赶到了河西走廊东部的古浪。经过一路的拼杀,红九军出发时的七千多人到此时只剩下五千人了。
  红军立足未稳,“马家军”就杀气腾腾地向古浪城扑来。古浪城坐落在两面临山的地势中,早年由于地震而城垣塌毁,致命的是城的东北是片开阔地,非常便于骑兵实力强悍的“马家军”的进攻。熟悉军事知识的人都知道,这种地形本来就易攻难守。然而红九军已经没有退路。在古浪血战中,红九军面对着马步芳的四个骑兵旅、二个步兵旅和四个民团毫无惧色,王大华所在的二十五师有一个团奉命坚守城南的一个山头,在与敌人的浴血拼杀中,由于寡不敌众竟全部壮烈牺牲。城南的制高点失守后,敌人越发地疯狂。11月16日中午12点左右,敌人攻入城内,巷战随即开始。王大华与战士们同敌人开始了肉搏。一位亲历过古浪战斗的老战士后来回忆说,当时双方都杀红了眼。因为红九军自从建军以来,这样全军出动与悍敌正面交锋进行巷战还是第一次。而他们的对手竟是西北地区一向以骠悍强壮闻名的“马家军”。
  古浪战斗整整进行了三天。第三天,敌人出动三架轰炸机,然而在意志铁一般坚定的红军战士面前,敌人不得不哀叹无法拿下古浪。古浪城两次被敌人攻破,却两次被红军将士夺回。三天苦战,红九军毙敌两千多人,自身也付出了伤亡过半的代价。
  王大华在古浪战斗中负了轻伤,与那些牺牲的首长和战友们相比,他觉得自己是战争的幸存者。在红军的战史上铭记住了古浪战斗中阵亡的红军将领的名字:红九军参谋长陈伯稚、红二十五师师长王海青、红二十七师政委易汉文……古浪战斗在王大华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战斗之惨烈令他永生难忘。解放后在填写各种履历表时,一向不喜表功的王大华把参加过的很多战斗都省略掉了,却要郑重地写上古浪战斗。
  古浪战斗后不久,王大华调任西路军政治部青年股股长,随部队他们向河西走廊继续进发,并准备在甘肃永昌、凉州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
  到西路军总部工作后,王大华有机会接触西路军的高层首长。西路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很欣赏王大华的能力,勉励王大华把部队的青年工作做好,动员沿途更多贫苦青年参加红军。然而,群众工作却很不好做。部队到甘肃后发现,这里以前没有红军和中共党组织活动,很多群众根本就没听说过共产党,红军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也不了解,加上民风民情等原因,非常不利于发展壮大红军。由于群众基础差,红军到河西走廊后供给成了问题,每打一仗,兵员和装备都得不到任何补充。越向西走,困难越多,而且西路军总部也渐渐发觉,起初设想的在永昌、凉州一带建立根据地已经没有可能。最终,西路军遭到惨败,王大华冒死突围,而后几经辗转来到了延安,这次,他真的有种回“家”的感觉。抗战全面爆发后,王大华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支队政治处青年干事、科长,冀南军区东进纵队三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他参加了晋南粉碎日军“六路围攻”战役和著名的响堂铺战斗。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