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令孺与靳以深厚的友谊
1939年春,著名作家和学者靳以(鲁迅逝世时抬棺者之一)从孤岛上海来到重庆,迫于生计,始执教鞭,在重庆菜园坝的复旦大学分校,邂逅了同在一起授课的方令孺(桐城人,著名诗人、散文家)。自此,二人保持了二十年的交往和非同寻常的友谊。
那是1944年的早春,在重庆嘉陵江畔的北碚,孑然一身的方令孺,天天挎着食物篮,为躺在医院里等待生产的靳以的妻子送去各种可口的食物。她告诉靳以夫妇说,这叫“催生”。在靳以的妻子即将生产之际,她含着眼泪问靳以叙说了她在国外孤苦一人生养孩子的痛苦。就是她的这一席话,留住了欲搭乘最后一班渡船回校的靳以。
当时,在靳以所居住的复旦新村的土坯房家中,在靳以的书桌前,有一张方令孺的专座,那是靳以家最好的一件家具——竹躺椅。方令孺因为住在北碚,来复旦授课就要过江,于是必来靳以家。她在靳以家吃饭,休息,与靳以谈天。方令孺比靳以大12岁,然而,两人无话不谈,坦诚以待,各持赤子之心。迂上观点不同,他们会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但他们争完之后,则和好如初,丝毫不影响友情。与靳以家的来往,从重庆一直延续到上海,甚至在她以后调到杭州工作,靳以在上海的家,仍然是她的憩息地。
1951年,方令孺和靳以都参加了老根据地华东访问团沂蒙山区分团,他们不以自己是访问团的领导成员而享受特殊待迂。一到莒县,方令孺、靳以等,住在一个小学的校舍里,自己挂蚊帐,自己扫地。他们冒着炎暑步行到沂水专署,分批接待烈、军属,和大家一起座谈。方令孺、靳以热情地不断提问题,向老人们请教老根据地人民的斗争历史和眼前的生活状况。
1956年,为了去不去杭州,方令孺没有少和靳以商量。在复旦任教多年,对学校,对学生,对朋友,以致于对那栋住惯了的徐汇村的平房宿舍,她都有割舍不下的恋情。就是这份恋情,阻隔在她的心头,令她忧心忡忡,举棋不定。靳以劝了她很久,也安慰了她很久。就这样,她依依不舍地服从了组织的调动,前往杭州,出任浙江省文联主席。
1959年,靳以因病撤手人寰的那个阴冷的11月,方令孺从杭州赶来,俯在靳以的灵前,轻声呼唤:“靳以,靳以!”那发自内心的呼唤,仿佛怕惊醒了长眠中的靳以。
方令孺与靳以,二人之间的友谊,在文坛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