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体兰的教育思想
今年是沈体兰先生诞辰105周年,沈体兰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民主进步的教育家,他为民族的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了一生。
沈先生1931年就任麦伦中学校长,至1951年出任华东教育部副部长,先后近20年。我们作为他半个多世纪前的学生,曾受到过他亲切的教诲和关怀,至今,在麦伦中学(今继光中学)广大校友心中,仍怀着对沈校长深深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沈体兰校长的教育思想内容很丰富,他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原则、管理方式,至今仍有借鉴价值。我从他的著作及老校友们的回忆和自己的亲身感受,把它归纳为六个方面:
一、将建设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931年沈体兰就任麦伦校长后,就聘请挚友曹亮中共地下党员、上海文化界救国会领导人之一为教务主任,聘请富有活动能力的张以藩为训育主任、办事干练的陈其德为总务主任,组成一个志同道合的领导班子。他和曹亮物色、延聘许多爱国进步人士和学者、专家来校任教,如抗战前就有曹亮、魏金枝、曹孚、吴仞之、黄九如、茹枚等,抗战后有林庚汉刘晓、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朱泽甫、关健夫、蓝仲祥、唐守愚、楼适夷、林淡秋、冯宾符、段力佩、赵朴初、王楚良、盛雨辰等。此后解放前有余之介、邱汉生、吴逸民、肖克勤、马健行、刘菱芬、郭乃安、陶慧华等。此外还有外籍教师白约翰、韩露似夫妇、赖朴吾、文幼章和校董路易·艾黎,他们都是学识渊博、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国际友人。根据最近北京校友会整理的“我爱我师”简介,从34位建国前在校现已去世的老师,加上目前仍健在的6位老师,共40人统计,其中有半数都是中共党员,这在当时上海中学中是很少有的。沈校长使学校在各个时期都保持一支政治思想进步又有学识造诣的优秀教师队伍,成为学校的中坚。他们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系统而生动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严格扎实的文化科学训练,并指导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成长起了重大作用。所以麦伦享有“民主堡垒”的美誉并非偶然,名师出名校,这是母校拥有的最大的精神财富。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工作的灵魂。
沈先生到校任职的1931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并向华北侵占,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广大青年为了不愿作亡国奴,纷纷走上抗日救亡之路。沈校长明确提出“要把麦伦办成民主革命的教育基地”,“要把学生培植为公道牺牲、为大众奋斗的勇士,成为有爱国精神和救国能力之公民”。他来校后做了以下几件大事其一是制定校训、校歌和校庆。1933年由蔡元培先生题词的校训为“忠信勤勇”四字,对祖国忠诚热爱、讲求诚信、勤劳节俭、勇者不惧、无私无畏,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品质,今天仍有沿用价值。
校歌由曹亮作词、胡周淑安谱曲。“伟哉麦伦我校,时代之光耀,放射趁今朝,普照人类仗吾曹,年少英豪。”沈校长倡导“麦伦精神”,就是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肩负时代的重任,富有远大的革命理想与抱负。校庆定于5月5日,沈校长说“5月5日是伟大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的诞辰日,麦伦以这一天作为校庆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光荣的。大家要把麦伦办成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阵地,我们麦伦一直要为共产主义而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其二是课堂教育贯串爱国主义思想。特别是公民课,讲授“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发展史”。沈校长还亲自讲授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刘晓老师讲课很讲究策略,他说自己曾被红军俘虏,跟着红军走了一段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红军的生活和长征的故事讲出来,深受同学欢迎。马健行老师讲解时事形势,魏金枝、余之介、邱汉生老师在文史课中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风貌讲授,给学生深刻的影响。
其三是麦伦每周一周会课。沈校长都坚持亲自讲解国际国内形势。抗战前他分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世界形势,介绍红军到达陕北,倡导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他揭露蒋介石独裁、卖国的本质,反对内战,要求民主,要求和平,宣传爱国民主运动的正义性,坚决支持反美反蒋的学生运动。此外,学校还邀请著名的学者、爱国进步人士和国际友人来校作报告,如郭沫若、翦伯赞、沈钧儒、马寅初、雷洁琼、陈鹤琴、林汉达和文幼章等,他们的报告使同学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政治觉悟,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
其四是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沈校长很重视图书馆建设,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图书馆藏有很多进步书籍,有马克思的《资本论》,鲁迅、高尔基的文学作品,《西行漫记》,苏联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大家都争相传阅,许多学生受到马列主义和英雄人物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走上一条革命知识分子成长的道路。
其五是积极支持参加学生运动的实践,经受政治运动的锻炼和考验,更多地和劳苦大众接触,使思想感情不断发生变化,从而迅速成长起来。
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1933年沈校长在学校制定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有科学的头脑,劳动的身手,生产的知识,革命的精神”。在教育方法上要求学生做到“学习工具之精熟运用,思想方法之追求探索,环境知识之理解体认,生产技术之习惯养成”。学校的章程明确规定“本校对学生所施之教育,于知识、行为、经验三者并重。学生之学业成绩、操行成绩、课外作业成绩均能合格者始得毕业或升级”。沈校长主张的特点就是把学生的课外作业成绩放在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操行成绩并重的地位。强调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相结合,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沈校长认为不仅在课堂教学上应该知识和实践并重,而且在课堂教学以外,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沈校长所主张的“课外作业”的涵义。“课外作业”从内容来说,主要分为班级范围和全校性范围的各种社团活动。抗战时期有军事训练、学习救护包扎等,假期去农村服务、野外测量、举办民众夜校等,以后发展到组织剧社、歌咏团,集邮,木刻,各种球队,中英文演讲比赛以及众多的文学艺术、绘画等社团,全校学生几乎无例外地都参加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课外活动,从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陶冶品德,增进友谊。到学期结束时,由导师评定课外作业成绩,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采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的方针。在教材内容上,以传统教材和自选自编教材为主。学校又十分重视英语教学,由外籍教师和沈校长亲自授课并保留高中数理化教材继续采用当时最新的外文版本,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都得到提高。
学校又十分重视体育活动和艺术教育。全校住读生坚持每天清早跑步,体育锻炼,下课后进行各种球类比赛,歌咏、舞蹈、戏剧排练活动。学校每年秋季举行全校性运动会和文艺演出,从中发现、培养了不少体育和艺术人才。
四、倡导民主办学,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
沈校长把群众路线运用到学校中来,建立和推行各项民主管理制度。成立校务委员会,由校长、教务、总务主任、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商谈学校的许多重大问题。教师有教师委员会,学生有学生自治会。学生自治会由各班级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代表,经过竞选由全校学生投票直接选举产生,成为管理学生有关事务的组织。沈校长历来对学生自治会十分关心,积极支持其开展各项活动。充分发扬民主,是麦伦的一大特色,凡是全校的生活、经济、伙食、体育、课外活动、推广事业等,都有教师和学生的代表参加,组成各种专门委员会进行民主管理。学校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沈校长和老师像父母辈那样关心、爱护学生。1947年10月当国民党警察局来校要逮捕三名学生代表朱宗正、陈一飞、陈一心时,沈校长和教导主任余之介老师坚决拒绝,随即通知我们立即躲避,并要教导处取走我们在学生卡的照片,并修改了家庭地址,以防警察局再来抓人。1948年6月5日大游行中麦伦有七名学生被捕,经沈校长发函并派陈其德老师向警察局交涉后获释。当时国民党打内战,物价飞涨,不少老师经济拮据,生活十分困难。如魏金枝老师每天带饭时只有一只咸蛋并用开水泡饭余之介老师抽烟很厉害,只能抽劣质烟等。学生自治会发动全校学生开展尊师敬师运动,募集尊师金,并开展助学运动,到社会上义卖助学章,学校又制定减免费办法等。通过这些措施,使师生在当年恶劣环境下共度难关,迎来上海解放。
五、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
沈校长主持了“推广事业”,即利用校舍设备条件,依靠本校高初中学生,创设了民众学校学员为地区工厂的工人、高级补习学校学员为工商学徒、职员和失学青年以及义务学校学员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这是一项创造性的成功的教育实验。沈校长在《麦伦中学之推广事业》一文中指出其意义“使学生明了社会问题之真相,与民众生活打成一片,得公众服务之机会”,从而“使失学民众得受适当教育,使民众得进一步解决生活,使学校成为改造社会之中心。”沈校长主张学生到工人中去,举办民众夜校,使许多学生接近劳动人民,对社会实际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培养起为群众服务的精神,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六、完善办学设施,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当年学校的经济条件也不充裕,要进行硬件建设是有困难的。但沈校长对此十分重视,千方百计创造条件。1934年建造室内体育馆,翌年建现代化的教学大楼——科学馆,他率先把祖遗产业变卖得款3200元全部捐出,约占募捐总数的三分之一,并发动募捐运动,于1937年初建成。这两项建设规模宏大,在当时上海各中学中也不多见。可惜“八·一三”抗日战争炮火中室内体育馆被毁,科学馆被炸去一角,后来修复,现仍屹立无恙,继续使用,这是沈校长留下的财产。上海解放后,为纪念沈体校长对教育事业的贡献,科学馆改名为“体兰馆”。
在纪念沈体兰先生诞辰105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沈体兰先生的献身精神和高尚品德,学习他的先进教育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