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 马海德 大夫!
从《人民网》上了解到本月26日是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 马海德 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日。
马海德同志出生于美国,医学博士。1936年访问延安,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期间,他为边区军民诊疗数万人次,参与筹建多个医院、创立新华社英文部。新中国成立后,他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1950年被任命为卫生部顾问。他为我国防治麻风病等疾病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马海德同志百年诞辰之际,卫生部等部门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李克强 同志当天上午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马海德 同志的夫人 苏菲 和其他亲属,并且高度赞扬了 马海德 同志的一生。他指出,我们纪念 马海德 同志,就是要继承和弘扬在他身上体现出的崇高精神与优良传统。学习他远大的志向和宽广的情怀,以强健民族身心为己任,视人民群众的病痛如己身;学习他高尚的医德和顽强的毅力,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学习他宽广的视野和全面的才能,热心传播卫生知识,积极推动中外医学交流合作,努力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我是在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认识他的,我那时还是个不到20岁的毛头小伙子,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马海德同志住在医院一处山坳的窑洞里,夫人苏菲是延安桥儿沟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可以说经常见面,知道他们是国际友人,从来没有机会交谈过。
马海德同志不在医院工作,听说他除解决延安周围山区的疑难病症外,还从事外事工作,那时在国共和谈期间,有一个“美军观察组”驻在延安,马海德同志也担任和他们的联系。当时医院手术的器材还是比较困难的,通过他医院获得“美军观察组”的不少帮助。
1847年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进攻延安,和平医院也随军撤出,改编为第二野战医院,我担任了医院手术室的护士长,那时医院手术室的两包包装精美的手术器械,就是在延安时马海德同志从“美军观察组”给医院争取来的。医院领导要求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这些器械,就是人不在了,也不许把这些器械损失了,所以每次行军,我的背包由牲口驼着,这些器械我亲自背着。
所以马海德同志也和这些器械一样深深印在我的心灵深处。当我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了解了国家有关部门在进行举办纪念 马海德 同志百年诞辰活动时,我也写了这篇小文“怀念 马海德 大夫!”学习他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诞生无私奉献的一生。
网友 毕谦益 2010年9月27日 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