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史来贺
位于豫北平原的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昔日是当地十里八乡有名的穷村。1952年,年仅21岁的史来贺担任了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史来贺这一干就是51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搞得风生水起,成了河南乃至中国大地上的一面旗帜。
就在这块土地上,史来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带领刘庄人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700多块高低不平的盐碱地改造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他和村里的群众一道,不断总结种棉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达到56公斤,是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一跃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刘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史来贺和村班子成员反复考察,引进了高科技生物工程项目,在刘庄建设了一座以生产肌苷为主的生物制药厂。经过此后几年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创新,刘庄药厂已经位列全国医药行业百强,年产值占到了刘庄总产值的80%以上。
史来贺当上刘庄村的支部书记之后,凡事总是先为群众着想,宁肯自己吃亏不能让群众吃亏,成了他多年的习惯。史来贺为了刘庄的发展,为了刘庄群众的富裕吃了一辈子亏,换来的是刘庄群众对党组织的无限信赖,换来的是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2003年史来贺去世以后,在刘庄,村民已经全部搬进了史来贺生前设计的每户472平方米的新型农民别墅;新建了现代化教育园区,村民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实行免费教育;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退休人员除享受49项公共福利外,每人每月发放退休金,未成年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全村群众由集体出资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除享受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外,医疗费用全部报销,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