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用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21402459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9月15日

三联编辑工作“低”而且“劣”!

发布时间:2010-09-15 23:15:37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我虽然退休了,但是还常去三联书店走走,看看年轻的伙伴们。
  
    去年有天去三联,在出版部看到一部待发排的书,钱穆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这本书十多年前就看过,是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的。
  
    随意一翻,见书上有多处改动。钱先生已经去世十多年,莫非是生前留下的修订稿?看到其中凡是民国纪年一律改成了公元纪年,才明白这不是作者的修订,而是出于编辑之手。
  
    我向来认为,重印前人著作,出版社无权作任何改动。为了某种原因作必要的删节是可以的,也要尽可能得到作者家属的同意,并且向读者说明。
  
    为此,我写了一纸书面意见,提请三联考虑。可能有点多事了,但是作为在三联工作过的人员,有必要告诉他们这一点。
  
    今年,见到三联出版的这本书,一看,纪年还是改了,其它是否有改动,有待核对。于此,我的心情有沉重之感。
  
    接着,收到浙江嘉兴秀州书局寄来的《简讯》。秀州书局的这份打印的简讯已经编印了好几年,为读书界所称道。萧乾先生还为此写过一篇文章介绍秀州书局。
  
    这两期《简讯》,有两则涉及三联版《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一则为:“刘云舟先生十二月八日来秀州书局买一套《藏要》时说:‘我昨天花了三个小时,将北京三联新出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的公元纪年,全部用改正液改回民国纪年。钱穆先生的文章,不用民国纪年,读起来缺少气氛。’”
  
    另一则是:“姜先生十二月二十五日在秀州书局说:‘我想买钱穆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但这本书把民国纪年改成公元纪年,我有些卡闷。三联书店的编辑变成低劣(重点是我加的——范用)。’”
  
    看了,我的脸发烧。三联编辑工作“低”而且“劣”!深受刺激!
  
    为什么非得把民国纪年改为公元纪年,把“民元春”改为“一九一二年春”,把“民十七夏秋之交”改为“一九二八年夏秋之交”?民元是推翻封建王朝历史新纪元的开始。民十七虽说蒋介石已经背叛革命,但也还没有到“改朝换代”之时。
  
    民国纪元要改,那么清纪元呢?这本书里的“前清嘉庆庚午年”、“前清光绪之三十二年”没有改。
  
    不妨看看《毛泽东选集》,其中《湖南农民运动》一文:“我的家乡湘潭县艮田团防局长汤峻岩、罗叔林两人,民国二年以来十四年间,杀人五十多,活埋四人。”这里,“民国二年”就没有改为公元纪年。
  
    三联书店编辑部的“出版说明”,说将民国纪元改为公元纪元纪年,是为的照顾读者阅读习惯。他们不曾料到竟然有读者不愿这种照顾,要用涂改液一一改回来。
  
    买书的人说在这本书里“不用民国纪年,读起来缺少气氛”。想来这气氛,除了历史气氛,还有一种文章气氛,这在有朗读习惯的读者才会有的感觉。把“民元春,余因乡闾未靖,不忍又远离,亦无从筹学费……”改为“一九一二年春,余因乡闾未靖,不忍又远离,亦无从筹学费……”念起来是否有点不一样?前辈学者在文字方面讲究这些,例如“民十七夏秋之交”,就不写作“民国十七年夏秋之交”。
  
    钱先生也有用公元纪年的,如在某一句之下用括号加注“清光绪乙未六月初九——西历一八九五年七月三十日”。这倒是方便了读者(这里编辑又莫名其妙抹掉“西历”两字)。
  
    近日,一位朋友来告,这本书改动之处不仅纪元。举了一个例,《师友杂忆》之十六《新亚书院(续一)》首句:“余以新亚全校工人力促赴台北,朝获政府救济”,其中“政府”两字被删去。大家都知道,那个政府是钱先生的政府,他只能向他的政府求救济,他是靠它来办新亚书局的。这是他的表述,是事实,为什么要回避呢?此类改动可能不止一处。
  
    出版社处理书稿,尤其是前人著作,要尊重作者,尊重他人的著作。与作者政治观点不一致,出版社可以申明或者加注,切不可强加于人,擅作改动。你改了,后人弄不清楚,会对作者产生误解,钱先生的政治态度是否有所改变?
  
    有人说,这是因为有什么规定。即使有规定,也要看执行的情况,总结经验,把工作做得妥当一些。
  
    我写此文,丝毫没有责备编辑同志之意。我们当出版社头头的,要告诉编辑同志,尤其是新手,处理书稿,要注意哪些问题,何者须改,何者不可改,改要征得作者同意,等等。编辑做完的书稿,领导要复核检查,不当之处,给它改正。
  
    我作为三联书店的工作人员,于此深感不安。希望三联编辑同志,改稿务要考虑周到,虚心求教。慎之!慎之!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