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钊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207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26日

刘承钊关于锄足蟾科的分类研究

发布时间:2009-12-26 15:16:50      发布人: 天堂天使
        锄足蟾科是一类较低等的无尾两栖动物,分布于全北界,习惯上把它分为两个亚科,我国产者都隶属于角蟾亚科,所以又称我国的这类动物为角蟾亚科动物。角蟾亚科已知10属74种,我国有其中的9属50种,而2/3的种都分布于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刘承钊入川后就注意到这类动物,1940年发表的“蝌蚪与成体的适应”与“华西无尾两栖类的蝌蚪”两文中,对这类动物的成体与蝌蚪及其适应作了详细的描述。1943年将采自昭觉燕窝圹的两新种分别命名为秉志短齿蟾与疣刺短齿蟾。同年又撰文详细报道锡金短齿蟾的生活史,并与当时已知分布于川康的另6种加以比较,结论认为“有必要对此类群进一步研究以澄清种的问题”,同时预言“其结果将会有更多的新种被发现”。果如所料,在进一步调查研究之后,刘承钊于1945年“华西无尾两栖类的新种”一文中同时发表了6个新种,其中一种隶角蟾亚科,并依此建立髭蟾属,它就是著名的峨眉髭蟾,又名“胡子蛙”,因为繁殖季节其上颌缘长出一圈8~16枚黑色角质刺。1947年发表史氏短齿蟾的论文,并将原鉴定为锡金短齿蟾的标本改订为新种浦氏短齿蟾。1950年,刘承钊在其专著《华西两栖类》中记载了我国角蟾亚科4属17种,其中7个是新种,以及3种未订名的蝌蚪。由上可见角蟾亚科在我国西部种类的丰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西南大规模调查的结果,刘承钊先后又发表了五篇论文,介绍大花角蟾(1960),大短齿蟾、峨眉短齿蟾、金顶短齿蟾(1960),南江角蟾(1966),棘指角蟾、雷山髭蟾(1973),凉北齿蟾、普雄齿蟾与圆疣齿突蟾(1979)。总计共发表角蟾亚科21个新种及2个新属。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对角蟾亚科许多种的形态、生活史做了大量的观察与详尽的描述,尤其是对本类群的分布、起源与演化提出了自己独创的见解。譬如,早在1950年出版的《华西两栖类》中,他就明确指出:“西康中部高原与康东川西山区是原始的锄足蟾类物种分化的中心。”他进一步以短齿蟾属为例阐述这一观点:“我在华西考察的结果,又发现了秉志、疣刺、史氏与浦氏四个新种,可以说至少还有另三个新种,不过由于只采到蝌蚪与刚完成变态的个体而未加以定名。目前看来可以肯定短齿蟾属的分化中心是在四川西部与西康东部及东南部的山区”。在《中国无尾两栖类》一书中他再次指出:“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对我国西部高山区的无尾类物种组成已比较清楚,主要特点在于锄足蟾科Prlobatidae的物种比其他地区多;其中短齿蟾的分布中心,目前可以确定在这些山区。”关于角蟾属的分布,他认为:“锄足蟾类显然起源于古北界,角蟾是它们侵入东洋界后演化出来的属,主要分布于东印度群岛。而角蟾属在位于温带的华西出现看来是该属次生地向北扩散的结果。”
  经过多年的野外实践与资料的积累,刘承钊产生撰写第三部专著——关于角蟾亚科的研究的计划。1964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动物学会3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刘承钊提出“中国角蟾亚科的分类探讨”的报告中表达了他的初步构思,其中特别注意到蝌蚪口部形态与属间及属下分类的关系,并提出建立新属(掌突蟾属)的设想;同时,又一次强调“从种数及其分布范围而论,角蟾亚科的分布中心是在横断山脉地区”。在1973年广州举行的中国动物志、中国植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的会议上,刘承钊宣读了“髭蟾属Vibrissaphora和种的初步探讨,及其与分类学有关问题的讨论”一文。虽然他没能完成撰写角蟾亚科专著的计划,但他积累的资料与提出的构思无疑将给后学者提供了方便。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