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恩师莫伯治的怀念
关于点菜他还有一套“理论”心得,比如说点菜不能一味求贵求多,应该在合理的预算价钱下,贵的精彩的和便宜的饱肚的互相搭配。份量既不能太多以至吃剩浪费,也不要太少而吃不饱。同时要照顾同桌各人不同的口味,让大家都吃得开心满意。莫伯曾说:你不一定要会做菜,但一定要会点一桌菜,要点得恰到好处。这在设计上,就是讲求比例均衡,充分平衡考虑各个方面的需求。虽然建筑师不一定是面面俱到的专家,但一定要有了解整体细节的全局观,合理调配有限的资源,使作品最终达到完美的效果。
莫伯是喜欢美食的。86年我们开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的方案设计时,莫伯专门到古都西安进行学术考察,希望从深厚的传统文化宝藏中吸取营养和灵感。张锦秋大师盛情款待,相谈甚欢。相对于美食,与同行交流更是让莫伯乐在其中。后来我们在郊外途中吃到陕西特色的羊肉泡馍,莫伯对秦风的浓厚朴实赞不绝口。一天清晨,我们赶早会同陕西考古专家到阿房宫遗址。穿过薄雾田野,70高龄莫伯比我们几个小伙子跑得还快,兴奋地倘佯在千年的土台墙础间。也许太过激动或是早起没进餐,低血糖的莫伯有点头晕,当时我们直急得团团转。莫伯指指远处田边休息的农民,让我们看能不能向他们买些正烤的地瓜。吃上了热腾腾香喷喷的烤地瓜,莫伯精神百倍地说:我是乡下仔,喜欢农家的食物。
莫伯带我们一起到处进行学术调查研究,工程项目设计,同时也尝遍各地不同的风味佳肴,如海南岛东山黑羊,北京烤鸭,日本鱼生,法国蜗牛。。。。他对我们一班学生说,吃要乐于尝试不同的美食,就像设计,要学习各种不同的风格流派,从中吸取营养。当时年少的我总是对许多名字古怪的外国菜式备感兴趣,莫伯自豪地对我说,走遍全球尝遍美食,还是中国菜最好!他本人最喜欢的是中国的粤菜。一个爱吃家乡菜的岭南人,一位放眼世界的中国建筑师。
附录:莫伯晚年喜爱的食谱:早晨面包+酸奶,运动后芝士蕃薯+鱼粥,中午鳗鱼饭,晚上家常菜+老火汤。可算是一个丰富多样,“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美食” 的安排。
住
在莫伯的心底里,最好吃的粤菜也许还是师母亲手做的家常菜吧。我们也经常吃到师母拿手的梅菜肉饼,鲢鱼豆腐。。。。就和在家里一样,感觉回味至今。莫伯在广州华侨新村的住所,也是我们几个弟子的家和工作室,我们在一起读书谈理论,画图做设计,也拉家常聊生活。莫伯不但是睿智的导师,也是耐心的慈父,倾听声音,理解感受,并以他的内心关怀和丰富阅历,时时启发我们的思维。
记得冬天的时候,莫伯和师母怕我晚上回宿舍冲凉太冷,常叫我用热水器洗完澡再走。那时严冬中的热水澡可是难得的奢侈享受。之后莫伯还细心地提醒我记得清洗浴缸,因为师母特别爱干净。莫伯说设计是安排生活,一个好的建筑师和设计者要留意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从了解家里各人不同的喜好,和朋友同行的沟通,到理解客户业主的想法,熟悉众多使用者的习惯和需求。只有不断增深对人的了解,对生活的体会,才能产生近于完美的设计。
莫伯带我们考察广东民居,仔细的观察对比岭南庭院和江南以及其他地域园林的区别,研究背后的地理气候和人文风俗等原因,用古人的智慧启迪我们今天的思考。在各地旅途中,我们看到很多不同的生活空间,也体验各类活动场所。比如从澳门的赌场,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我们不能只浮于表面的纸醉金迷,或者是庄重典雅,而要深入探讨他们各自的独特个性,由此反向理解其不同的功能需求,以及引伸出来的表现形式。更进一步的,我们可以通过许许多多的具体个案分析学习,归纳总结出共性和规律,指导提高将来的设计。从古代到今天,从现在到未来,从生活到设计,从设计到生活,不断的循环提高,使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对家居的美,莫伯有他的理解,比如在不大的阳台,布置亲手栽种修剪的雅致盆景,还有草坪和微型的高尔夫球道。莫伯喜欢早上在这里运动,打打太极。平时坐在藤椅上读书,累了就练习一下推球进洞。这里是莫伯的园林,心灵的静界,生活的意境。
衣
和对家的关切一样,莫伯也十分注重衣着仪表。早期相片里面常见的衬衫短袖,虽在工地现场,也见精神抖擞。后来的西装外套,更是庄重大方。开始读莫伯研究生的时候,年少狷狂,不修边幅,奇装异服。记得有一次莫伯问,伟坚你穿的运动恤有同样的好几件吗?我脸上一红猛然醒悟到懒散的自己已经两天忘换衣服了,莫伯是在婉转地提醒我。
莫伯认为建筑师除了强化内在的素养,也应注意外在的衣装。这代表了设计者的专业形象,也体现了对别人和自己的尊重,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的追求和社会价值观的认同。设计是由内至外,也是由表及里的互动。虽然事隔近十五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开幕式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天早上,微寒的天下着细雨,众人热闹地站满了顺山通往墓址的大梯。莫伯身着剪裁得体的黑色长西装和皮鞋,内衬白棉恤衫,围一条麻灰色羊毛围巾,手里拿着传统的木柄黑雨伞。他与同行和各界朋友兴高彩烈地交谈,介绍建筑设计的构思心得,一起欣赏馆内收藏的千年珍品,像农夫分享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喜悦,神采飞扬。我有种莫名的感动:这就是设计的神韵,大师的风采。
虽然莫伯穿着考究,但并不崇尚名牌,和他的风格一样,用朴素实在的元素作完美的搭配。和莫伯一起工作数年后,我到美国研修室内设计。临别,莫伯特意送给我一件贵重实用的中国名牌:新疆雪莲纯羊毛衣。他说自己试过觉得很好,所以让我带上一件。我知道莫伯是怕我一个人出门在外着凉了啊!现在身处阳光充沛的南加州,没有多少机会穿毛衣,可是放在那里,总是让我感到丝丝的温暖。
行
远赴重洋,依然记得莫伯的教诲:读千卷书,行万里路。只是身边听不到导师精辟的见解,未免感到茫然若失。
莫伯最喜欢旅行,带我们读研的时候,他每年都按计划到世界各地考察。每次归来就是我们分享大餐的快乐时光,看最新建筑的相片,谈现场的感受和对设计的启发,还有就是读莫伯不怕辛苦亲手带回来的厚重的书籍。所有这一切真是一场精神的盛宴,对我们的思想形成强烈的冲击。和莫伯一起出游是人生一大乐事,不但可以共同欣赏体验,更可贵的是交流分享。晚年莫伯每次来美国,都和我驱车四处考察最新的建筑,对每个作品莫伯事前都有详细的了解研究,在现场用心感受,总有独到的思考评论,让人闻之对创作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对设计思路有更大的启发。比如他对迈耶和盖里各自在洛杉矶的作品的不同评价,就入木三分,深得神髓,让学生不断地进一步思索。
莫伯七十多岁“年轻”的时候,就算在泥泞的荒野里也跑得比真正的年轻人快。到了晚年,他外出走动也喜欢靠自己,不让后生搀扶。在美西圣塔莫尼卡山顶的盖迪博物馆,莫伯就坚持自己一步一步的走完,真是一位个性自尊的长者。
莫伯最终还是走了,
目送棺木进入火中,盘膝坐下,闭目沉思,过去一切,历历在目。
莫伯,您会给学生最后的启示吗?
炉前但感阵阵暖意,他没有来。。。
莫伯是真的离开了,挥手转身,正如一贯的洒脱。
微笑站起,
导师已逝,路,要自己走。
莫伯安息,我们继续前行!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