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化轶事
一、生活朴素如农民
郭子化(1896──1975),邳南郭宋庄人。先后任中共华东局秘书长、山东省人民政府代主席(主席康生病休)、卫生部副部长。在家乡人眼里可算大官了,但相互如农民。延安时期,他挖粪施肥,种田数亩,是中央沈校有名的“农业顾问”,并作《劳动之歌》:“大地开冻了,满村大粪香;尊贵后鼻子,闻到要翻肠;只知饭好吃,不知劳动忙;天能掉馅饼?辛苦结果粮。”广为流传。七十年代初,家乡人去北京找他。那时他住在北京一座教堂边的一间窄仄的铂皮顶马棚里。屋内除了一张订及一张吃饭的小桌外,别无他物。看到家乡人,他高兴了,老泪滂沱,连声说:“我给你们做一样好菜、好菜。”结果端上来的却是一盘生腌萝卜丝。家乡人哽咽了。历经磨难的郭子化于1975年12月底去世了。老战友谷牧去看他,见他静地躺在那里,身上的中山装的领子是新换的,颜色与整件衣服极不协调,脚上千层底布鞋已磨透,止不住失声痛哭。
二、医道高深赛华佗
郭子化医道精深。1982年,化名李省吾来泗县任职。难民 宪友母病重,郭子化登门诊断。轻搭老太婆的脉搏,转身对孟宪友说,“不可救药了,后天早上咽气。”第三天早孟母果然去世。 子化掏出一块银元说:“给大娘习张芦席吧。”在他生前,全家人从未用过公费医疗。女儿感冒数日,咳嗽月余,进京看父亲。父亲只看女儿一眼,便开出药方,四味药,三毛钱,睡个安稳觉,第二天神清目爽,神了素有“整人专家”之称的康生,一辈子病不离身。二十年代长期离职病休。郭子化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为康生治好了老胃病及痔瘘,为曹轶欧治好了偏头痛。廿十年代 生变“康老”。“康老”权一时,炙手可热,他的老下级郭子化却住马棚,不知“康老”可知道否? 郭子化是卫生部第一位主管中医的副部长。他创办中医高校及研究所21所,编教材18种,带秆北500余人。
三、高级干部兼诗人
三十年代初,郭子化以都是身份,郭子化以都是身份,活动于丰沛,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教育,作《孔庄小学校歌》:“穆穆小学校,湖水映半环,溉域好种田。家家子,粗 汉,不学古圣贤。五谷即须分,科学要精研。劳动多生产,自给住吃穿。犁耙锄镰,笔墨纸砚,学习未可偏。五更要起早,黄昏育诗篇,隆冬抗严寒,霜雪砺冰节,烈日壮心肝。从来健儿成功业,唯在不怕难。”通俗懂,琅琅上口,意境深邃。 叶挺、王若飞遇难,郭子化悲欲绝,作诗一首:“芸芸初幸浴春烟,谁布阴霾误贤。内战妖氛仍作祟,和平使者不生还。丝丝垂柳啼黄鸟,片片樱 花泣杜鹃。千万健儿凝虎视,誓承遗志补乾天。”豪迈悲壮,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相传毛泽东约郭沫若谈诗,问党的高级干部中,谁不负诗家之名。郭沫若沉思片刻。说董老、陈老总、叶帅,还有郭子化,毛泽东含笑首肯。
四、忍辱负重见性情
党的“七大”后,郭子化回山东,饶漱石在华东搞“搬石头运动”,整了一大批干部,拉了一大批。郭子化左右为难,干部们对他有意见。饶漱石大骂:“山东党像厕所一样,臭气冲天,我一进山东就难于忍受。”郭子化忍辱负重工作。淮海战役胜利后,陈毅说:“小饶委屈了郭老,我要为郭老正名,淮海战役是我二野三野打了来的,更是山东几十万民夫用小车推出来的,用扁担挑出来的!”“文革”中,受迫害原郭子化每月生活费24元,每逢发薪,他先把钱里的新标子拿出来留作党费,再困难也不动这笔钱。习一根香蕉切成三段;习一点肥肉先炼油,油盛出来慢慢吃、油渣炒菜,并乐观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这难不倒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