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瑞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180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26日

沈嘉瑞-科学成就

发布时间:2009-12-26 14:21:56      发布人: 天堂天使
        艰苦创业,开拓并奠定了蟹类分类学研究
  20世纪20年代,中国蟹类分类完全是空白。沈嘉瑞即着手对华北沿海的蟹类进行调查研究,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付出了大量的汗水,采集了几千号标本,从处理标本到绘图、照相、纂写,他一人夜以继日地干,于1932年出版了“华北蟹类志”巨著。该书概括了中国北方主要的种类,描述详尽,插图精确,同时附有整体图片,是中国的第一本蟹类专著,也是印度西太平洋区蟹类研究划时代的作品。书一出版,便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成为这个领域内主要的参考书之一,发行面极广,直至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的学者仍向国内索购该书。
  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除担任教学的重任外,还进一步调查研究补充了北方沿海蟹类的种类约90余种,包括20余个新种,基本完成了华北蟹类的区系组成,迄今没有太多补充。相继又发表了华南蟹类研究多篇,总计报道约200余种,包括不少新种。单就香港一处的蟹,便记有180余种之多,其中还包括了淡水蟹新种,从此揭开了中国南部蟹类研究的历史,为中国蟹类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汇集中国整个海岸带的蟹类种群,沈嘉瑞和他的学生共同编写了中国动物图谱,包括275种之多,于1964年出版。由于图文并茂,深受水产、生态、环保等部门的欢迎,图谱很快脱销。直至20世纪90年代,仍有国外学者向他索要此书。
  他和学生还对整个中国海的蟹类区系特点进行分析,并与近海区的蟹类组成作了比较。他为中国现代蟹类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辟途径,奠定中国甲壳动物的研究基础
  沈嘉瑞对甲壳动物学的研究具有很高的造诣,研究范围极为广泛。从20世纪30年代起,他不仅对蟹类有精通的研究,并对鱼的寄生甲壳类、虾类、等足类、端足类、鳃足类等均有一定的研究,曾先后发表了云南的鱼虱新种,昆明的“鱼怪”以及西南的米虾新种等论文多篇。不仅研究范围广泛,而且结合实际,从而为中国的甲壳动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20世纪50年代,在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无脊椎动物室主任期间,他对整个甲壳动物的研究有一个宏伟的规划,组织人力,对主要的优势类群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包括鱼类的寄生挠足类、浮游挠足类、等足类、端足类、蟹类等。除分类外,还涉及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力图为中国培养多方面的研究人才。此外,他同时还兼顾室内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淡水贝类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工作。
  在献身分类学研究的同时,他还十分关心分类学的知识和普及应用,为了便于实际工作中的使用对照,他曾带领学生们编著了一套甲壳动物图谱共三册,包括1961年出版的鳃足类、介形类、蔓足类;1964年出版的蟹类;1978年出版的挠足类。在他工作的基础上,他的学生们于1980年又编写出版了寄生挠足类。这些图册在水产工作、教学、生态调查、科学研究中都起到了指导作用。其中蟹类一册早已脱销,至今仍有许多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到处寻购、复印。他还撰写了不少科学普及文章和小册子。他和学生共同编著的《我国的虾蟹》一书,1957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65年修改补充后由科学出版社再版,由于受到多方面的欢迎和需要,1976年又作了较大的增补,由科学出版社再次发行,虽然每次出版数千册之多,但仍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沈嘉瑞除致力于研究工作外,还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培养与教育。他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特别强调野外调查、生境的记录、室内的详细观察对比和亲自绘制草图等方面的动手能力,并着重锻炼青年人独立思考能力。在患病期间,甚至是在住院时,他还随时指导青年人的研究工作,惦记青年一代的成长。他对工作一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所担任的学报、杂志等编辑工作认真负责,逐字逐句地审阅修改。国内许多科技工作者均直接或间接受惠于他的指导。目前他的许多学生已经成为中国甲壳动物学方面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成为发展中国甲壳动物学和节肢动物研究的骨干力量。
  奋斗不懈,开拓湖泊生物学和淡水挠足类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沈嘉瑞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中国的湖泊生物学的开拓工作中,1956年他与有关专家联合出版的“湖泊调查基本知识”,对当时湖泊养鱼的基础生产力调查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对水体初级生产力的调查,不仅作定性研究,亦进行定量(数量及生物量)的统计,对不同类型的水域养殖业,提出科学性建议,这些方面的有关论文,曾多次在太平洋西部渔业研究委员会上宣读,获得国际上的好评。
  为了适应淡水养殖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需要,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淡水挠足类的分类研究,既联系了生产实际,又填补了中国这一领域的空白门类。他发表的甲壳类新种仅淡水挠足类部分就有72种。经20余年的努力,除台湾省外,在全国各省区采集了大量标本,收集了有关文献,并指导培养青年人共同完成了《中国动物志·淡水挠足类》专著。
  20世纪70年代初,沈嘉瑞的身体已逐渐衰弱,但他仍全神贯注主持淡水挠足类的编写,在家里自己还顽强坚持用颤抖的手认真地撰写他特别感兴趣的哲水蚤部分。全书共约58万余字,附255插图。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在总论中对挠足类的研究简史、分类系统、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经济意义、生态和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扼要的介绍和讨论。各论部分记述了哲水蚤,猛水蚤,剑水蚤三个目206种和亚种,分隶于18科69属,每种除文字描述外,均附精确而详尽的插图,并有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等记录。该书是沈嘉瑞后半生的工作结晶。可惜他未能见到书的出版,便于1975年12月22日与世长辞了。该书于1979年出版后即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加拿大学者特为之撰写了书评,刊登在国际甲壳动物期刊上,给予很高的评价。1984年日本同行将其译成日文,出版了日文专著。《中国动物志·淡水挠足类》于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沈嘉瑞一生工作勤恳,发表了近百篇的论文和专著。他在推动中国甲壳动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培养造就年轻的甲壳动物学研究人才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他的工作得到国内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公认,在世界甲壳动物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工作不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方面,都密切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尤其是在水产事业上,围绕鱼类养殖、水体生产力的预测预报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