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藩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176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26日

张国藩-科学探索

发布时间:2010-12-04 10:19:08      发布人: 天堂天使

从事科学研究探索湍流理论30年

  张国藩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分子物理学和原子物理学的研究;二是对湍流理论的研究。
  早在沪江大学学习期间,张国藩就开始从事分子物理学的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1930年,他发表了《物理常数和分子力》论文,提出了液体和固体的状态方程式
  P—K(V-V0)/V0=RT/(V十V0)这在当时是具有独创性的。
  在此基础上,张国藩于1936年发表了《从压缩系数和膨胀系数求原子半径》、《从压缩系数和膨胀系数求分子半径》两篇论文,提出利用压缩系数和膨胀系数计算原子半径和液体状态分子半径的新方法,并且运用这种方法计算了20多种固体状态的原子半径、11种烷分子的长度和苯的厚度,其结果与用原子衍射法取得的结果相符合。
  张国藩的硕士论文《液体分子聚集态的理论本性及其机构》进入了对液体聚集态的研究,在当时,这一工作对液态的研究起了一定的作用。此后,他的研究工作即转入流体力学方面。
  在流体力学中,湍流的研究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说它“老”,是因为这一问题已研究了近100年;说它“大”,是因为湍流是最普遍的流动,是流体力学中最重大的问题;说它“难”,是因为虽然已经过近百年无数名家的研究,但至今都还没有解决问题。
  当时,在学术上有一派人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求解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Navier-Stokes,简称N-S方程)时,在数学上遇到了困难,因此,关键是如何解决N-S方程在湍流情况下的求解问题。
  张国藩不同意上述见解。他认为,湍流之所以研究不出结果,是因为对湍流的物理机制没有搞清楚。他坚持必须从湍流的物理本质方面进行研究,以求建立新的方程。自1933年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起,张国藩就开始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1935年,他的博士论文《溪流中的落体及对湍流的影响》研究了落体落到一流体中后的状态及对湍流的影响。这一成果后来被研究流态化的人所引用。例如,在D.F.奥色麦尔(Othmer)著的《流体论》一书中曾提到这一成果,并认为这是最早的从事单体被流体挟带的相互效应方面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张国藩主要从事湍流的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并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这一时期,他发表的论文较多,其中,《湍流的热性理论》一文把湍流与分子热运动相比拟,提出了湍流温度的比拟概念,并对某些问题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与实验相符的结果。此后发表的论文还有《一种湍流运动方程式》、《关于湍流阻力问题》等。这些论文一方面论证了N-S方程
  

不能用于湍流,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自己的方程与方程解,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张国藩的这些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有的被国际上研究湍流的著名学者引用于他们的著作之中;有的在想法和概念上与之相似。
  张国藩在潜心从事湍流理论研究的同时,特别注意运用这一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1941年西北科学院成立,张国藩是该院的研究员,他结合当时中国地学上的一个十分严重的北部沙漠南移问题,对风沙进行了研究。他用流体力学的观点分析风挟沙的运动,写出《中国北部沙漠之南移问题》一文,对沙漠在风力作用下的扩大提出了科学的论据,并呼吁对沙漠扩大现象进行控制。这篇论文当时获得工程学会论文奖。但是,在旧社会,这个问题根本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北部沙漠南移的问题非常重视,建造了大面积的防风固沙林,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964年,张国藩在天津大学任校长,当时中国制定了十年科技规划,其中力学部分的中心问题之一是湍流理论的研究,张国藩担任此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和项目负责人,同时,他更重视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天津大学是一所工科学校。张国藩认为,工科学校更应当去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气力输送、流态化等。他还给这些研究内容取名为“颗粒-流体力学”,他认为从事这些方面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能立即用于生产并促进生产的发展。20年后,国际上在这方面的研究得到蓬勃发展,由此证明了张国藩的远见卓识。
  要搞应用研究,首先要抓实验工作。张国藩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没有条件搞实验,所以老一辈大都搞理论研究。他们到国外留学也只好学理论,因为回国后就没有条件做实验了。这样,外国人实验做到东,中国人的理论就跟到东;外国人的实验做到西,中国人的理论就跟到西。这样,中国人的科研就不能独立,就具有依附外国的半殖民地色彩。现在,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独立自主了,咱们的科学事业也要独立自主。科学事业要独立,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实验基地。因此,就要下决心抓实验,要从大的方面来想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去努力实践的。
  张国藩对湍流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持续了近30年,即使在他行政领导工作极为繁重和社会政治活动十分频繁的情况下,他也仍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学术界对他这种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都交口称赞。钱伟长说:“张国藩同志是一位诚实的科学家。认真、勤奋,在湍流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同代人的敬佩,堪为青年人的楷模。”

追求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

  张国藩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1931年,张国藩离家去美国留学。临行登船时,他写下一首感怀诗,诗中写道:
  三城侵浩海,楼阁满虾鱼。
  东北进强虏,边疆无人戍。
  男儿欲何为?负笈学大禹。
  表述了他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和立志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志向。在《我的自传》中,张国藩记述了他在美国留学期间遇到的令人气愤的事情:他初到美国,在一次乘火车去芝加哥的途中,竟受到警察的错捕而无故被关押了一天;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由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放弃了东北,他因此曾受到美国教授的嘲讽,深感由于自己的国家不强大,所以中国人处处受人轻视和欺侮。为了表示愤慨,张国藩不用英文而用世界语拼音“DjangGwoh-Fan”来书写自己的名字。他所在的依阿华大学(Iowa)的中国留学生,还把Iowa音译成“爱我华”,以此表示爱我中华之意。张国藩回忆说:“这些做法现在看起来很幼稚,但它反映了当时中国青年的爱国思想。”
  以后,在抗日战争的烽烟炮火中,张国藩学成回到了祖国。当时他辗转于后方从事教书与科学研究,但是,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困苦呼唤着他。在一二九运动期间,他参加了“救国会”活动。1944年,张国藩参加发起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进行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宣传活动,并担任了西北工学院的科协小组长。
  1947年,张国藩参加了北洋大学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上街游行时,身着长衫、鼻架眼镜的张国藩和进步同学一起走在队伍的前列。张国藩还和北洋大学师生共同发起了拒绝接受美援救济品的运动,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在天津解放前夕,张国藩接受地下党组织的委托,千方百计地保护进步学生,并挫败了国民党政府胁迫北洋大学南迁的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北洋大学一时无人负责。张国藩除担任教授、航空系主任的本职工作之外,又兼任教务长,实际主持全校的工作,迅速地恢复了该校的教学秩序。1951年,张国藩调任津沽大学校长,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时,北洋大学更名为天津大学,张国藩任教授,历任副校长、校长,为天津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呕尽心血。
  此外,张国藩还兼任过很多社会工作。1950年,由天津市市长黄敬和市委文教部长黄松龄出面,敦请他兼任了天津市教育局局长;1956年起,他又兼任了天津市副市长;还曾任第一、二、三、四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科协主席,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和民盟天津市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张国藩对所担负的各项社会活动都是尽职尽责、积极主动的。他思考问题周密,且多有创见。在领导民盟的工作中,他善于把党的统战政策结合民盟成员的实际,提出知识分子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论点。例如,他提出:“民盟的组织生活要培养‘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风气。”他所说的文,是指业务,仁是指思想,主张通过业务交为朋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文化大革命”中,张国藩备受摧残和迫害,心情郁闷,健康状况日渐恶化。1975年12月5日,因患心肌梗塞病逝,享年70岁。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