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仙洲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149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26日

刘仙洲铜像

发布时间:2010-10-05 14:13:29      发布人: 天堂天使
      刘仙洲铜像于1997年4月落成,安放于精仪系馆内。铜像塑造者宋泊教授。

  刘仙洲,原名鹤,又名振华,字仙舟,一字仙洲,后以此字行。河北完县人,1890年1月27日生。早年入保定育德中学读书前加入同盟会,积极参与秘密革命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育德中学成为保定一带革命总机关,该年11月袁世凯在北京组阁,命段祺瑞为湖广总督,以对付南方势力。为了阻碍段军南下,刘仙洲受命完成炸毁唐河桥的任务。

  根据刘仙洲后来的自述,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刘仙洲等三人提着内藏两颗炸弹的大提包,趁天色暗黑,沿铁路直奔唐河铁桥。离桥头约一里路时,刘仙洲先点着了一支香,把火头虚握于掌心,以免被人发现。到了桥面第三节的地方,他扳着枕木的一端下到桥墩上,其他二人在桥上戒备。刘仙洲把两颗炸弹放在桥墩上的几块钢板中间,引着香头,就迅速提起空包走上桥面……这一切做得俨然像一位个中老手。三人迅速离开现场向南奔去。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就听“轰轰”两声巨响,三人满心欢喜,以为大功告成。又走了一个来钟头,到定县寻个小店住下,静待确切消息。不久,南面一辆火车开到定县,刘仙洲对大家说:“且看这辆车是不是继续北开,如果不开,我们就是成功了。”可是过了不久,就听一声汽笛声,列车又缓缓向北驶去。——他们失败了!

  这之后,刘仙洲又接连参加了“蠡县暴动”、“山西讨袁”以及保定、满城、完县、石家庄等地武装行动。可他逐渐发现,辛亥革命具有种种“先天的弱点”:组织不严密,没有统一的行动纲领,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他渐渐有些失望了。正在这时,刘仙洲接到母校许多师生的来信,希望他回来复学。他又想起导师陈幼云的话:“将来的革命工作主要是你们青年的责任,……你们也应该在学习上做好准备。”于是他重返育德中学继续学业,后于1914年获河北省公费资助赴香港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18年毕业,获“工程科学学士”学位。

  刘仙洲从香港大学毕业时,他的考卷经伦敦大学审查后,被授予“头等荣誉”的毕业文凭。他如果想出国深造,是肯定有机会的。但他认为这条被很多人竞相争取的路,对他来说却不一定很优越。他决心留在国内走一条自己的路。于是,经过短时期的过渡以后,他又回到保定参加母校育德中学创办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教学工作。刘仙洲在预备班执教三年,培养出一代“风流人物”,刘少奇、李富春、李维汉等后来的中共领导人,都曾受教于他的讲堂。

  刘仙洲一生献身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风备受学生爱戴。他在学术上的成果也甚丰,集中表现在“创三自”和“修两史”的成就上。

  所谓“三自”,是指在办学过程中延聘本国教授、使用本国教材、用本国语言讲课。从本世纪初到3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工科领域里,一直被所谓“三洋”统治着,即使用洋教材,聘用洋教授,用洋文讲课。刘仙洲认为,长此以往“将使我国工程学术永无独立之期”。还在育德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时期,他就坚持自编讲义,并用汉语讲课;1924年出任北洋大学校长期间,他又着手改变该校的教员成分,陆续延聘茅以升、石志仁、周承佑、侯德榜等知名专家学者来任教席。在东北大学期间,他基本完成了我国第一本大学工程学教科书《机械原理》的编译工作。1932年来清华后,他又继续编成中文教材多种,其中被列入当时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者有《机械原理》、《热机学》、《经验计划》等,共约57万字;为中等学校所用者有《机械学》、《蒸汽机》、《内燃机》等。在他的倡导下,其他教授也纷纷编制中文教材。刘仙洲在创“三自”方面的另一突出贡献,是斐声一时的《汉英对照工程名词》的编订工作。早年,我国机械工程方面的许多名词、概念多用外文,而在民间使用者更是五花八门,诸如“司不令”(弹簧)、“猪拱嘴”(排障器)、“吊死鬼”(月牙板)等等;单是一个“泵”字,就有“恒升车”、“运水器”、“邦浦”等14种叫法。1932年秋,刘仙洲受中国工程学会委托,在校内外青年教师协助下,本着“从宜、从熟、从简”的原则,编成统一的《汉英对照机械工程名词》一书,共收一万一千余词,初版1934年印行,受到广泛欢迎,“不数月即售罄”。1936年刘仙洲又主持重订《汉英对照工程名词》,用三个月完成,而且不取分文报酬,修订后共收两万余词。

  “两史”是指刘仙洲一生呕心沥血修撰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和“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他认为,欲求国家各种事业之独立前进,非先求各种学术之独立发展不可。所以他在教学之余,把这方面的整理与研究作为终身事业,目的是“将先民之创造,供后人之研究,以期启发考工的学术”。30年代,他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写成《王征与我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解放后,清华大学专门组成“中国工程史编委会”,协助刘仙洲进行资料收集研究工作,于1962年修成《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的第一编,共7万多字,133幅图,系统地总结了刘仙洲几十年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我国古代在简单机械及原动、传动方面的发明创造,书中提到的十几项重大项目如北宋吴德仁的指南车、元末明初詹希元的五轮沙漏等,已被复制成实物陈列到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刘仙洲在研究机械发明史的过程中,同时注意改良农业机械方面的研究,曾试制过农用小车,研究过“改良犁”、水车和排水机。1946年,刘仙洲作为“部聘教授”,专程去美国考察和研究农业机械,回国后写成20万字的《农业机械》一书,在清华农业机械系讲授。后来又经过不断充实,于1963年出版《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成为中国机械工程学研究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

  刘仙洲1928年辞去北洋大学校长时,发誓“永不与国民党合作”。抗战期间,国民党拉他入党,被严辞拒绝;抗战胜利后,当时的教育部邀他再次出任北洋大学校长,并未经他同意宣布了这一任命,他拒不赴任。解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逐步激发了这位正直知识分子的热情和追求。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时,刘仙洲担任了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此后,他受命出任清华副校长。稍后,他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1955年,荣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当年11月7日,中共清华大学教务处支部通过了年已65岁的刘仙洲的入党申请。1957年,他晋升为第一副校长。十年动乱时期,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这时,他已身患多种疾病,终于1975年10月6日去世。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