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代文学家
一 齐梁时代,虽然整个社会更替迭代、动荡不宁,但是南朝偏安江左,有比北朝安定的社会环境,农业、手工业发展,经济繁荣带来了人口稠密的商业都市,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基础上,南朝君臣日益荒淫腐朽,耽于酒色。帝王荒淫放荡的生活为宫体诗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生活基础。同时,文笔说和声律论的产生,使文学和诗歌形式趋于独立,文学创作进入一个更为自觉更为解放的时期。诗人和诗歌作品大量产生。
二 至齐、梁之世,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对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的影响更是深刻。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显著者,主要有三大文学集团: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
三 处于梁代后期的萧纲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最为繁荣,其影响亦更深远。
四 萧纲四岁封晋安王,七岁为云麾将军,领石头戍军事,量置佐吏。此时是萧纲“有诗癖”之始。
(1)而其“诗癖”的养成及其后来“宫体”诗的形成,又与此时如幕的徐擒和张率有直接关系。
(2)徐擒为萧纲侍读,而他“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其新变之体,其实就是宫体诗。
(3)张率“年十二,能属文,常日限为诗一篇”,与陆、任昉等友善,曾得沈约赞赏。天监初,他曾经被敕“使抄乙部书,又使撰妇人事二十馀条,勒成百卷……以给后宫”。可见,他早就具备写作宫体诗的基本条件。而且其今存诗中不乏艳情的内容。他“在府十年,恩礼甚笃”,对于萧纲的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
(4)萧纲11岁为宣惠将军、丹阳尹时,有庾肩吾等人入幕;18岁为南徐刺史时,又有王规等人入幕,从而使萧纲文学集团初具规模。
(5)从普通四年至中大通二年(523~530),萧纲在雍州刺死任上七年。此间其幕府中又有:
刘孝仪、刘孝威等人入幕。其文学集团已自然形成,并且诗歌创作也日渐繁荣。
(7) 至萧纲入主东宫后,文学才士更是济济一堂。(徐擒、张率、庾肩吾、王规、刘孝仪、刘孝威……)
五 为诗本自“伤于轻靡”的萧纲,入住东宫后,宫体诗的创作更逾往时。
(1)所谓宫体诗,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可以说,他们对女性的审美关照,同对器物的审美关照的心理是一样的。而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慢。在描写女性的诗歌当中,绝大部分是将目光停留在女性上的生活圈内,包括她们的容貌、体态、服饰以及器物等方面。这类诗歌的共同艺术特点是:注重词藻、对偶、声律。
(2)宫体诗中有少数作品表现宫中淫荡的生活,如萧纲的《咏内人昼眠》、《和徐录事见内人卧》、《率而为咏》、《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萧纲曾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诫当阳公大心书》)尽管人们对于“放荡”一词的理解不同,但是表现淫荡生活内容的作品在梁陈宫体诗中是存在的。
(3)咏物之作在宫体诗中占的比重相当大,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只讲究词藻与对偶。
(4)萧纲之外宫体诗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徐擒,今存诗歌仅五首,其中四首皆为咏物诗,其情调与风格,与萧纲完全一致。其他宫体诗人的作品,大抵皆如此,不脱轻艳之风。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隋及初唐。
(5)然而就艺术形式而言,宫体诗仍有贡献。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宫体诗发展了吴哥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至于其语言的风华流丽、对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六 齐梁时期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活动,方式大体一致。从现存诗歌来看,应制、应教、同题、共赋、相互唱和的作品居多,而且争胜斗艳的色彩较为浓重。由于生活范围和生活方式的限制,他们的视野大多停留在皇宫苑囿、帝王府第或藩镇使府之内,因而诗歌题材单调狭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为了迎合帝王的口味,文学集团内部的诗歌创作很少有真正的吟咏性情之作。因而这种创作方式带来的结果,便是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的大体一致,湮没了诗人的个性色彩。这也是那个时代难以产生大诗人的一个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