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和工业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科学技术也很落后,精密惯性技术领域还是空白。郝复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肩负起惯性器件研究所创建任务的。在创建过程中,从科技人员的选调,基础设施的建设,研究室的划分,到设备、器材的购置,他都亲自过问。 对于技术性问题,他详细研究当时仅有的一些苏联资料,并认真听取有关领导和科技人员的意见,经过反复斟酌后才予以审定。特别是在惯性器件研究所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技术途径、发展规划与计划的制订方面,他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惯性器件技术的资料,组织有关的科技人员拟制了中国惯性器件技术的发展蓝图,包括滚珠轴承的、挠性的、动压的等陀螺。这些都为惯性器件研究所的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他还十分注意惯性器件研究所作风的建设,在大小会上反复强调:“我们是研究精密仪表的,如果作风不精细是搞不出精密仪表的。”他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头贯彻聂荣臻副总理当时提出的培养“三严”作风(严格、严密、严肃)的要求。他对所里的科技人员虽很少严厉的批评,可他却从不放过任何一名科技人员撰写的科技报告的含混和设计工作的疏忽。遇有这类情况,有的他亲手修改,有的直接向当事人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其改正,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他还特别注意要求科技人员深入科研生产的实际,经常向他的同事宣传:“没有工人的精心加工和装配,是搞不出精密的惯性仪表的,所以研究设计人员必须要和工艺、工人搞好结合,要深入到试制厂去。”他所倡导的这些作风至今都还在惯性器件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郝复俭在担任所长期间,亲自抓预先研究工作,曾主持了多项预研课题的立项论证,如几种新型的液浮陀螺、挠性陀螺、动压陀螺等都是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开始立项的。他还凭借自己的外文优势,亲自查阅有关的外文资料,送给有关课题组人员,为预先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他亲自主持了一些重大预研课题的研制,提出了一些颇有见解的意见。例如:在中近程液体弹道导弹研制中,他根据中程液体弹道导弹的需求牵引适时地组织开展了速率陀螺、横向陀螺背表系统等的预研,为中程导弹的研制贮备了惯性仪表,大大地缩短了这一导弹的研制周期。他还较早地组织了惯性器件误差分离研究的预研课题。他指出,要提高惯性器件的精度,单靠硬件本身的改进是要花大钱的,而且会受到精密机械和电子元器件等技术水平的限制,通过地面试验所取得的数据,将惯性器件本身工具误差中的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分离开来,将系统误差补偿掉,这是提高惯性器件精度的又好、又省的办法。为此,他亲自进行数据处理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远在60年代中期即提出了建立惯性器件试验室的建议与方案设想,正是由于他早期的预见性和所付出的劳动,对中国后来导弹与航天惯性器件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惯性器件研究所已具相当规模与技术水平,研制成功了一系列的惯性器件,满足了各种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