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复俭-中国无线电
郝复俭193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即开始从事无线电仪器仪表的设计、制造和使用维护工作。在实践中埋头苦干,潜心钻研,不仅丰富了他的科技理论知识,也积累了实践经验。特别是他又赴美国攻读、实习和工作近三年,使其逐步成长为科技理论造诣较深、实践经验较丰富的科技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投身于祖国的通信事业。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多种通信电子仪器,微波仪器、频率仪和防化用的射线探测仪等的研制、试验工作。当时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郝复俭这位朴实勤奋的科技工作者,在困难面前毫无惧色,从搜集资料、找器材,到设计、制造和试验,他都亲自动手。特别是在防化用的射线探测仪的研制中,他深知这是战备的急需,昼夜加班。他发挥自己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和试制厂的工人师傅一起安装、调试,因而深受广大工人的敬重。这些精密仪器,仪表的相继研制成功,不仅满足了中国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为中国无线电、通信事业更飞速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
技术创建者
1957年10月郝复俭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担任惯性器件的技术领导工作。在仿制从苏联引进的液体近程弹道导弹“P—2”的时候,他和他的同事面对完全陌生的陀螺、陀螺加速度表和横偏校正系统等,起始觉得无从下手。但他镇定自若,鼓励同事们:“一个小孩从不会走路到会走会跑,总得有个过程。只要肯学、肯干就是了。”他根据领导的指示,组织科技人员学习、讨论“仿制与独创”、“学到手与导弹上天”的关系。通过学习、讨论,统一了思想。他和他的同事们通宵达旦地进行实物测绘和资料图纸的分析研究。他还带领科技人员下厂进行惯性器件的生产,在摸透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参数的基础上,解决超差代料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郝复俭的主持下,终于仿制成功了“P—2”导弹的惯性器件及其他仪器设备,并为后来的自行研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液体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中,他是设计委员会的成员,分管惯性器件的研制。这一自行设计的导弹的控制体制虽与“P—2”导弹相同,但在部分整机和线路上做了许多改进。例如:横偏校正系统加大了发射机功率,对水平陀螺仪程序机构的凸轮重新进行了设计,变换放大器选择了磁放大器的方案,舵机进行了改进设计等。这一导弹的控制系统与“P—2”导弹比较,完全自行设计的19项,改进设计的46项,其中大部分都是郝复俭所负责的。在这一中近程弹道导弹的改进型的方案论证与研制中,围绕控制系统方案的选择进行了反复讨论。关于纵向控制采用双补偿方案、横向控制采用坐标转换的全惯性制导方案,惯性器件的研制是这一方案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他分析了惯性器件研制的可行性并全力支持这一方案,最后决定改进型的中近程导弹采用了全惯性制导方案,大大地提高了武器系统的作战性能,使中国导弹控制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人造地球卫星在以后的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和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用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他作为惯性器件设计部的主任和惯性器件研究所的所长,主持了这些导弹与运载火箭的惯性器件的攻关、研制、试验、调试和生产工作,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心血。例如:在长征一号控制系统的研制中,高精度的惯性仪表是关键,而气浮支承技术是实现高精度的关键。为此,成立了以郝复俭为组长的联合攻关组。他带领科技人员深入惯性器件制造厂,实行设计、工艺、生产三结合,经过八个多月的奋战,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精心加工、精心装配,生产出尺寸精度高达2微米的空气轴承。这一轴承在静压支撑下高速旋转,经测试台检测,精度完全达到要求。尔后,他们又乘胜前进,认真地分析了中国技术、经济所允许的条件,考虑了中国所能提供的电子元器件的品种和技术水平,很快地设计和生产出了气浮三自由度陀螺仪和气浮陀螺加速度表。有了高精度的惯性仪表,再配上先进的软件——建立陀螺仪漂移的数学模型,通过误差分离技术对陀螺仪的系统误差进行修正,使中国的惯性仪表技术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其精度比采用滚珠轴承的陀螺有了明显的提高。他和他的同事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设备,保证了长征一号的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