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平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126
本馆由[ 我和你 ]创建于2009年12月26日

中国首次导弹试验纪实

发布时间:2010-11-12 00:05:42      发布人: 我和你

中国首次导弹试验纪实

作者:陈守良 

1958年底开始,左家庄12号大门口传达室的工作突然忙起来了。从早到晚来往人员川流不息,几乎每天都有调来的干部三三两两地来报到,有从全军各军种、大军区来报到的,有从军事院校来报到的,也有从复旦、厦门大学,唐山、保定、石家庄和邯郸地区的一些中学来报到的青年学生。另外,成建制来基地报到的人也很多,如19591月,从朝鲜撤军回国的志愿军司政等领导机关就有30多名干部来基地报到(张雷平、李杰民、荆国庆、许震、刘震鹏等)。成建制调来的单位也不少,如基地司令部通信团是以志愿军司令部通信枢纽部为基础组建的,军邮局是以志愿军司令部军邮局为基础组建起来的,政治部文工团是以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第一演出队为基础组建起来的,后勤部513医院是以志愿军机关门诊部为基础组建起来的,警卫团是以西南军区公安部队某团为基础组建起来的。附近群众每天看到12号院内经常有那么多穿陆、海、空衣服的人出出进进,但他们又不知道这个单位叫什么,所以便顺口叫开“杂牌军”了。“杂牌军”虽然是个谑称,但它像“炮兵营建部”的隐名和“0029”的部队代号一样,在酒泉导弹试验基地组建和发展的历史道路上,也曾给我们留下了历史足迹。

1959101那天,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到天安门的东观礼台,参加了国庆观礼。参加观礼的有基地所有将军、大校、上校和部分团以下干部近百人。这次观礼活动,是基地组建初期师以上干部的第一次大集合和大亮相。他们中有基地司令员孙继先中将、政委栗在山少将、副司令员李福泽少将、副司令员张贻祥少将、参谋长徐明大校(1961年晋少将)、政治部主任张雷平大校(1964年晋少将)、后勤部政委曾凡有大校(1961年晋少将)二部部长林毅大校(1964年晋少将,后任基地副司令员兼二部部长)、四部部长杨国宇大校(后调海军,1961年晋少将)、工程部部长张志勇大校(1964年晋少将)、一部部长吕琳大校、一部副部长崔子高上校、三部部长江萍上校、五部政委蔡剑桥上校、六部部长乔平上校、工程部政委邓迈上校(1960年晋大校)、工程部副部长杜逸民上校、后勤部部长张乃川大楼、后勤部副部长杨学礼上校,以及孙明远、阎伍福、田园等几十名上校。参加国庆观礼的这一批上校以上的师以上干部,以及其他经过各种专业学校培养并有相当实际工作经验的团以下干部,就是80年代以前酒泉导弹送上天的直接组织指挥者,是我国导弹、卫星发射试验基地的第一人人。

 

风暴、炙烤、无水、缺粮、少菜……戈壁滩上难以想象的困难,铸成了中国军人的钢骨英魂

我国第一发地地导弹发射试验(当时称1059)任务,是1960年进行的,但是基地的工程建设、机构组建和人员培训等工作,早在1958年或1959年便陆续开始紧张地进行了。

导弹试验基地的工程建设任务,是由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领导的7169特种工程部队负责完成的。基地到任最早的一批同志,在基地副司令员张贻祥少将的率领下,也参加了建设施工任务。7169部队和基地参加施工的同志们,继承和发扬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在风沙大、烈日晒、饮水困难、蔬菜严重缺乏的恶劣生活条件下,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仅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便完成了各专业系统的工程建设任务。这些工程建设任务的胜利完成,为1960年执行“1059”任务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进行工程建设的同时,基地领导机构和试验部队的组建工作也在加速进行。1960年初,基地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一部(地地导弹试验部)、二部(空空导弹试验部)、三部(地军导弹试验部)、四部(海军导弹试验部,后列入海军建制)、五部(飞行勤务保障部)、六部(测量部),以及基地和各试验部所属的团、站也都先后组建就序,于19603月至5月开始陆续进入试验场区。当时地地导弹试验部部长为吕琳,副部长为崔子高,综合试验处处长兼发射阵地主任为吕诚华,技术阵地主任为石荣屹,发射大队大队长兼发射阵地副主任为施存壁,发射大队政委为张达慈,参谋长为王士成,副参谋长为候福,发射中队中队长为忠勇,技术中队中队长为孙培生。负责发射阵地技术工作的有葛文眉、王力春等。一部通信时统站主任为刘同喜。这些同志就是我国首次发射地地导弹的直接组织指挥者。在基地各参试部队的组建工作中,通信系统的组建工作最大,人员来源面最广。第一批通信干部来自以胡嘉为首的志愿军二十兵团司令部通信处和通信营,第二批通信干部来自以李杰民、荆国庆为首的志愿军司令部通信处和通信枢纽部。此外,还从各大军区、军兵种和通信院校,调来了二三百名通信干部。这些通信干部,除刚从学校毕业的同志外,其他同志都是早年经过通信学校培训,后又在革命战争期间经过长期通信工作的实际锻炼,即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相当的实际工作经验。机关和各专业系统的迅速组建,为执行“1059”任务打下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1959年至1960年,是酒泉导弹试验基地组建、创业最艰苦、最困难的一年。这一年基地先后组织进行了地空、空地和地地导弹发射试验,这些试验当时在我国都还是第一次,任何经验也没有,困难很多,难度很大。特别是第一发地地导弹发射试验,就显得更为突出。因为地地导弹试验比其他试验所涉及的单位多,距离远,范围大,动用的技术设备多,协作面广,协作程序复杂,技术要求高,许多专业技术问题和组织工作都是新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所以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逐步摸索提高。同时这段时间,又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困难的时期,本来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生活、工作就已经很困难了,再加上当是地天灾人祸,生活就更困难得多了,粮食不够吃,蔬菜吃不到,尽吃些咸菜和骆驼刺来充饥,所以人人营养不良,走路和上下楼梯经常晕倒。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我的体重从过去的139斤下降到了109斤。当时在生活上的这些困难,比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难日子也好不了多少。但是这些困难对于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在中国的大地上,在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手上,要完成炎黄子孙翘首以待的科学试验任务,这是多么令人高兴和自豪啊!我军在过去的革命战争中,长期装备和使用的武器都是最落后最陈旧的,我们这些参谋人员只有在战役集训和战役演习时,在纸上谈兵的图上作业时才假设使用过小型原子弹,但还没有假设使用过导弹这种武器。那时候,我们对于现代先进武器是多么的向往和渴望啊!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张雷平少将。他不姓张,姓邵。张雷平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名字。(代名)。把他划在张姓家谱中有些不妥。


    写信时间:2013/12/16 21:35:07
  • 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革命先列们。为祖国的解放与强大而做去贡献。


    写信时间:2013/12/16 21: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