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钺在植物学研究方面的科学贡献
1927年,他的博士论文《蕨根茎组织的起源和生长发育》(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issues in the rhizome of Pteris aquilina L.)(后来改名为Pteridium aquilinum L.)在美国《植物学杂志》发表。张景钺在论文中证明蕨根茎的中柱类型属于“多环中柱”,结构比较特殊。这篇论文发表后获得了普遍的承认和重视,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1929年,他发表了《河北新异木》(A New Xenoxylon from North China)的论文,表明他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大,从研究现代植物跨入了古植物学的领域。
1934年,他又在《中国植物学杂志》上发表了《植物徒手切片法》一文。这虽然是一篇科学普及性的文章,不过从当时国内大学和中学的仪器设备情况来看,具备切片机和能够制备显微制片技术的学校很少,为了补救多数学校不能进行实验的缺陷,张景钺及时介绍和提出了徒手切片法,需要的工具只是一把中式锋利的剃刀或新的安全刀片。这篇文章的发表,使很多大、中学的教师能够较快地掌握简易可行的切片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实习或实验时能够看到显微镜下的细胞,这对当时我国植物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起了推动作用。
从1937年起,张景钺又把研究工作向生理解剖学和实验形态学方面开拓。当年发表的《被子植物苗端原生韧皮部的分化》一文,对植物组织的起源和分化作了精细的观察和介绍,可以说是我国发育解剖学的早期研究成果。
1937年稍晚发表的《黄豆茎叶在不同光强度中生长与分化》和1938年发表的《光强度对白芥菜Sinapisalba L.茎干生长和分化的影响》(与巴塞尔大学薛卜教授合作)两篇论文,则是我国生理解剖学和实验形态学最早的研究文献。
张景钺科学论著的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特别是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对于这些学科在我国的开拓和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开端,起了表率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