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厚将军
张吉厚(1910~1975),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河南新县人,出生于贫农家庭,从小放牛。民国16年(1927年)初,参加新县农会工作,当选为本乡(分水岭)农会调查委员。翌年2月,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麻城县特务队。5月,在光山县参加红军,党代表王树声授予他手提冲锋枪一支,不久,参加了宣化店战斗。同年12月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民国18年(1929年)春,在红十师二十八团一营二连当班长,于罗山城战斗中负伤住院。6月,伤愈归队。
民国19年(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年2月,红四军主力第三次围攻新集镇,张吉厚积极请战,破城后,端着手提冲锋枪,横扫向缺口反扑的敌人。战斗中,得知弟弟张吉春英勇牺牲,他强忍悲痛,坚持战斗。新集战斗后被提升为排长,半年后任连长。几天后又任二十九团一营副营长,二营营长。民国21年(1932年)率部参加了豆腐店反“围剿”和鄂豫皖苏区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等战斗,率部转战在麻城、苏家埠、青山镇等地,胜利完成了豆腐店反冲击及围困苏家埠、青山镇等艰巨的战斗任务。同年10月,在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到达川北,建立川陕根据地后,被任命为独立团团长,后整编为红十师三十团。奉命率部先后参加了阻击四川军阀进犯的南坝场防御战;白洋庙一线80里宽的正面阻击战;以及在民国22年(1933年)10月青化边的防御战等战斗,战斗中腹部受了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
民国24年(1935年)初,奉命率三十团在四川江油、中巴等地担任掩护红四方面军向北川转移的任务。6月,率部随左路军北上过草地。在草地,三十团又奉命伏击国民政府军胡宗南部,激战后,歼敌2个营,生俘敌营长1名,缴获电台1部。
红军在北出甘南的求吉寺遭敌阻击,三十团奉命打援,他果断地组织部队反击抢先占领制高点之敌,击退了敌人,保障了总部和主力的安全。此次战斗,他大腿负伤致残。
这时,左路军又回头南下再过草地,他由战友们抬出草地,翻过夹金、党岭等大雪山。民国25年(1936年)6月,经组织决定,去红四方面军党校学习。
民国26年(1937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先后担任保安第四大队大队长和延安县保安大队长,开展地方群众工作,组训农民自卫军。民国28年(1939年)9月,调任中央教导大队二中队长,驻杨家岭,负责警卫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首长。不久,又调任志丹县保安大队长。民国29年(1940年)5月,被调去边区军事教导大队,担任一队队长兼军事教员。第二年,陕甘宁边区成立保安团,担任新编保安二团副团长,驻蒙古沙漠边缘重镇靖边。期间,率部消灭了股匪张廷芝部,为当地群众除了一害。不久,保安二团进驻靖边的要镇陈川、黑良头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他教育部队尊重当地民族习惯,向群众宣传人民军队性质、任务和政策纪律,密切了军民关系,还在少数民族中发展了党的力量。民国32年(1943年),保安二团被整编为三旅九团。3月,奉命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开始,民国35年(1946年)5月调到胶东工作。9月被任命为东海军分区独立团团长。次年,任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民国36年(1947年),蒋介石向山东发动了重点进攻。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主力兵团已转入外线作战,东海军分区在敌三面夹击的形势下,积极展开了威海保卫战。他担任分区东线指挥,率1个团、2个营与敌作战,胜利地完成了战斗任务。民国38年(1949年)1月,被任命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年底改任华北警备五旅旅长。1950年,警备五旅和六旅合编为步兵一〇一师,担任师长,守备烟台、威海和长山列岛。不久,一〇一师又整编为农建三师,在渤海湾垦荒。1952年,抗美援朝时农建三师奉命改编为铁道兵第十师,于1953年1月,奉命入朝抢修铁路。张吉厚担任了中朝兴建铁路指挥局副局长兼参谋长。1954年2月回国后,奉命率5个师去宝鸡成立指挥所,修筑宝(鸡)成(都)铁路,任指挥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同年9月,又带部队去广西修建黎湛铁路,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副参谋长,8个月后,黎湛线通车。又于1955年7月率部修建鹰厦铁路。同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6年3月,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分管后勤工作并兼任安徽省体委副主任。1964年10月,调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在上海工作期间,分管民兵工作,同时兼任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和军体委员会主任等职。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八项命令”,为稳定警备区机关、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1967年2月奉命参加上海市生产指挥部工作。不辞辛劳,亲临第一线,制止武斗,为维护铁路和发电厂安全,恢复工业生产,做了大量工作。1970年,离职休养。1975年2月在上海逝世。著有《我的回忆》等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