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然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092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25日

爱国民主人士王卓然及在津旧居

发布时间:2009-12-25 16:34:08      发布人: 天堂天使
        张学良情深意笃的著名民主人士王卓然,曾携家眷在天津河北区博爱道原28号(原意租界六马路迤西,后改34号,2O00年门牌调整后又改为30号)生活过数年。1955年5月起他任国务院参事后才离津赴京居住。在津期间,王卓然曾利用经商所得创办了私立和平幼儿园及私立儿童文化教育服务馆。后来,其在津居住地即成为这个文化服务馆馆址。
         王卓然(1893- 1975),字回波,辽宁抚顺县人。1916年他在奉天读高师时就与少年意气的张学良结识。后王卓然相继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1928年回沈。求贤若渴的张学良得知这位“学识优长、操行高洁、办事亦有魄力”的旧相识学成归来,非常爱惜,马上聘他担任东北大学教授及东三省保安司令部国际问题咨议。张学良还请他担任家庭教师.负责教授张家子女英语和国际常识。
         直至西安事变爆发,王卓然一直是张学良重要亲信、幕僚,他不仅为张学良料理军政大事、献计献策,还投身到东北民众抗日救亡运动中。他主办抗日报刊,揭露日寇侵华罪行,抨击当局不抵抗政策,在东北很有名望。
         1933年,张学良任命王卓然为东北大学秘书长,代理校长(校长即张学良)。其间,王卓然曾营救我党被捕同志,接济困难学生。1935年6月,他还护送斯诺赴陕甘宁边区采访。西安事变后,王卓然拥护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阵线的主张,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他曾撰文宣传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八项抗日救国主张,他主持的印刷所印刷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是斯诺《西行漫记》最早的中译文。他对遇到危险和困难的中共党员及进步人士千方百计予以救援、接济和掩护。七七事变后,他把所办的《东方快报》、《外交月报》里的采编人员转移到天津英租界,他暂避于斯诺在北平的家中。数日后,斯诺送他去天津,随即斯诺再转赴延安采访。在津分手时,王卓然将张学良相赠的一支小手枪交给斯诺,请他转赠毛泽东。王卓然的家人早已来天津意租界一带居住。他决定南下抗日,离津时他留下遗嘱,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他的长子王福时留在天津负责联络信息。王福时后在意租界一带出了一个秘密刊物《救国通讯》,宣抟抗战及反日信息。由于日本人缉捕甚紧.王福时逃往香港,滞留在津的家人的住所后来迁至博爱道。
         王卓然以社会贤达身份与毛泽东、董必武等同为南京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二届参政员。1941年,他因向蒋介石提时政意见而触怒了蒋,后被当局认为是中共的外围。从1941年起,王卓然改为从事经商活动,但他并未停止民主活动。1945年他加人民主同盟并与许德珩等,共同发起九三学社,他是第一批九三学社理事之一。他还为设法释放张学良四处奔波。1948年初,他因受到当局迫害,不得不赴日经商,他特意托章士钊捎信给周恩来.明确表示“欲为将来建设、收购物资上努力。”解放后,他受组织委托.继续留在日本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服务,常做进出口贸易。他的爱国行动受到了在日反动势力的注意。1951年5月.他乘船脱险回到天津,与住在博爱道28号的家人团聚。
         该住宅为意式建筑风格的地下室三层小洋楼,该楼分为两个门栋。其中28号的居室共8间,使用面积160多平方米,按一户居住设计附属设施。王卓然除在此撰写回忆文章、与旧交书信交流之外,还投资创办了和平幼儿园,儿童最多时达到150人,而他创办的儿童文化教育服务馆,最多时图书达万册。后来他全部将其交由地方接办。1968年,28号里的儿童图书馆和建新京剧团停办后,改为居民杂居,现有六七户之多。该建筑由于保存尚好,已列为意式风情区规划中需保留的小洋楼之一。
         周恩来总理得知王卓然回津继续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十分感动,请他担任国务院参事,并同意他提出从事科普活动的要求。1956年,他在天津考察科普工作后,还特意给天津科普协会负责人写来信,提出加快科普发展的建议,此举有力地推动了天津科普工作。不久之后,天津科普协会就发展会员近一倍,达到近3O00人,并召开了科普工作积极分子大会。直到他去世之前,他都腾出了很大精力搜集有关张学良的史料,并利用—切可以想到的办法呼吁设法恢复张学良的自由,言辞情真意切,令人感动。(王勇则)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