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顾准的精神
王元化、吴敬琏、朱学勤等也曾撰文肯定顾准在中国思想史上不可替代的位置。但是,这并不意味顾准的思想高度是难以逾越的。“几百年出一个圣人,出一个圣人管几百年”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事实上,新一代中国思想家如秦晖、徐友渔、邓正来、甘阳等对中国现实国情与未来理想图景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过了顾准当年的水准。当我们今天缅怀顾准的时候,更重要的不是铭记他的思想教诲,而是把他作为精神与道德的楷模。
什么是顾准的精神?顾准说:“我面对的是,把理想主义庸俗化了的教条主义(专制主义的一种隐晦说法——引者按)。我面对它所需的勇气,说得再少,也不亚于我年轻时走上革命道路所需的勇气。”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真正的勇气就是要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陈寅恪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一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顾准在担任中科院高官的时候,敢于违背“全盘苏化”的潮流与苏联专家唱反调;在学部经济所从事经济研究的时候,敢于借鉴“苏联修正主义者”的学术观点;在牛棚接受劳动改造乃至身患癌症时候,仍然敢于言人之不敢言,可见他是一以贯之的。今天,对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妨碍是多方面的,既有权势的淫威,又有金钱的诱惑,还有安逸对意志的消磨。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国家贫穷时,思想家可能会患软骨症;国家富强起来后,思想家又可能会走火入魔,狂妄自大起来。因此,继承顾准精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在知识界大力弘扬顾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