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英雄牛作涛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04189754
本馆由[ 勇军 ]创建于2011年10月21日

牛作涛的义举感动了广州

发布时间:2011-11-06 00:34:27      发布人: jackson
 

牛作涛的遗体告别仪式规格很高。陈文进 摄

    广州市民手捧鲜花送别牛作涛。 (资料片)

    

    11月4日,在回乡的列车上,陈平艳抱着丈夫牛作涛的骨灰盒悲痛不已,泪水再次从她脸庞滑落。当天下午4点左右,陈平艳和家人回到老家山东单县莱河镇牛庄村,周围上千乡亲前去村口迎接。今年10月19日晚,牛作涛在广州跳江勇救一名轻生女子,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1岁。  陈文进 摄

牛作涛5岁的女儿久久抚摸着爸爸的遗像。

孩子安慰哭泣的妈妈。

珠江边深情唤亲人。

回到牛庄村。

 

    牛庄村乡亲拥聚在牛作涛家门前,悼念英雄。

    4日下午4点左右,在广州跳江救人的牛作涛烈士英魂回归故里。山东菏泽单县莱河镇牛庄村,汇集了四里八乡的乡亲们。牛庄村的、郭庄村的、崔庄村的 男女老少上千人早早在村口迎接英雄回家。

    在牛作涛的家门口,早已摆下祭桌,乡亲们含泪悼英雄。下午4点30分左右,牛作涛烈士的骨灰被送至永安公墓的骨灰存放室。5日上午10点,单县将在湖西革命烈士陵园举行追悼会。之后,牛作涛将长眠于湖西革命烈士陵园。

    

    ■“除了救人这事,平时俺哥也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好事。就是个热心肠,仗义,好帮人!”弟弟牛作东并不认为已经成为烈士的哥哥平时有什么伟大之处。

    ■在外人看来,牛作涛似乎是个突然冒出的英雄。但王效君觉得,从好人到英雄,牛作涛一直在做他自己。

    ■“人家都说进城后人会变得冷漠,他一点没变,总是帮了这个帮那个。在广州干了这些年,没攒下钱反而欠了几万元的账。”陈平艳翻看着丈夫生前的日记和账本,一阵心酸。

    “作涛,到家了。”11月4日下午4点多,陈平艳手捧丈夫牛作涛的骨灰盒,回到了山东菏泽单县莱河镇牛庄村。

    按照老家的习惯,离开广州前,家人特地来到广州珠江边,面江呼唤牛作涛的名字,然后一路轻唤着,回家。 单县———广州、广州———单县,在牛作涛差5天不到31年的岁月里,这两个城市是他的生活主线,也是他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他,是英雄,舍命救人,感动广州;他,很普通,一个地地道道的鲁西南汉子,一个在广州奋斗多年连房也没有一间的打工者;牺牲前,他是一名党员、退伍军人。珠江一跳,是他生命中最闪光的瞬间。

    一个典型的山东汉子!很多网友这样评价他。

    牛庄记忆

    平静下来后,乡亲们对牛作涛跳江救人的事并不觉得奇怪。鲁西南是个以一百单八位梁山好汉闻名的地方,骨子里有着山东汉子的豪情仗义、古道热肠。“他打小就这么个脾性。要是见死不救,就不是他了!”牛作涛的三叔抱着头,抛出一句。

    “这孩子人好,不忘本”

    “就是觉得作涛这孩子人好,怪让人心疼的。”在牛庄村,乡邻们提起牛作涛,大多时候,男的红眼圈、女的抹眼泪。但是,牛作涛到底怎么个好法?做过什么大好事?村民似乎讲不出太多。 ?“这孩子从小就懂事。他辈分低,啥时候见了长辈都是远远打招呼,见人就先笑,不笑不说话。”有人这样说。

    “后来当了兵、工作了,逢年过节回来一趟,总要到各家各户问个好。碰上在地头上干活的,就陪人家蹲在地头上说个话。”有村民回忆。“作涛爷爷是村里的老支书,作涛从小就特别懂事,好帮人。后来进城了,一点也不摆架子,啥时候回来都是一挽袖子就帮大人下地干活。”村支书牛月长说。 ?“作涛不一样,都出去十年了,一点都不‘作大’。”许多村民这样说。“作大”,在鲁西南话里是“摆架子”的意思。

  在乡邻的眼里,牛作涛

    没有忘本,是个好人,他们念叨最多的还有牛作涛的孝顺。“作涛特别孝顺,从他当兵那会儿,不管多少,他总是按月按年给家里寄钱。说起孝顺孩子,村里的人都拿他作例子。”“特别是他父亲去世后这几年,他不放心他娘,还接他娘到广州去,请他娘坐飞机。”牛月长是与牛作涛家一墙之隔的邻居,牛家的事,他很了解。

    “要是不救人,就不是他了”

    “你傻啊,你救人的时候咋不想想,那是珠江,不是咱家后面的小河沟!”

    在牛作涛三叔牛月芹家的沙发上,两个30岁的汉子失声痛哭。他们是和牛作涛一起光屁股长大的玩伴。

    平静下来后,乡亲们对牛作涛跳江救人的事并不觉得奇怪。鲁西南是个以一百单八位梁山好汉闻名的地方,骨子里有着山东汉子的豪情仗义、古道热肠。“他打小就这么个脾性。要是见死不救,就不是他了!”牛作涛的三叔抱着头,抛出一句。

    “除了救人这事,平时俺哥也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好事。就是个热心肠,仗义,好帮人!”弟弟牛作东并不认为已经成为烈士的哥哥平时有什么伟大之处。牛作涛打小就仗义。小学同学李猛一直记得,一次上学的途中,他的自行车链子断了,牛作涛就让李猛骑着自己的自行车,他推着掉了链子的自行车回家。之后,还帮助李猛接上了链子。

    “他是家里的长子,一直在心里琢磨着帮家里干点什么。”牛作涛的大姐牛新丽回忆,早在部队服役的时候,弟弟看到附近旅游景点的生意很好,就找人帮助租了一间小门面房,让两个姐姐去做生意。后来,他又鼓励大姐到北京开了个小饭店。“小涛多次讲,弟弟打工收入低,家里的老房子要翻盖,母亲一身的病不能再继续种田了。他想把家里大小事都揽到自己身上。”牛新丽说。 “儿啊,我活了大半辈子,走过十里八乡,也没见过英雄。现如今,人家都说你就是英雄。”牛作涛母亲眼里,“英雄”似乎依旧与儿子无关。

    广州印记

    漂泊广州的日子并不好过。家庭负担重,打工收入不高,在广州也没个窝。这在一般打工者眼里十分焦灼的事,对牛作涛似乎没造成多大压力。战友、老乡、朋友的事在牛作涛这儿总是最要紧的。

    进城12年,他还跟小时候一样

    两张桌子,两台电脑,一对破沙发,和一张跟了牛作涛多年的硬板行军床。在广州一栋老旧居民楼约30平方米的小出租屋里,陈平艳和牛新丽收拾着牛作涛生前的物品。这间小屋还兼做牛作涛新创家政公司的办公室。牛新丽边收拾屋子里的各种茶叶边说,“来广州12年了,除了喝茶,小涛的脾性跟在家一样,一点没变。” 牛作涛在广州度过12年。前5年在部队服役,后7年打工,于今年4月开始创办自己的家政公司。 王效君是1998年与牛作涛一起从单县到广州参军的,与牛作涛亲如兄弟。他说,2000年,当部队需要士兵到位置较为偏远的汕头南澳岛服役时,牛作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做了一名运输兵。每天一大早,牛作涛驾车去县城买菜,回来为部队做早餐,还要协助油机员保障部队发电,养猪、种菜,一专多能。

    牛作涛原服役部队政委王勇清楚地记得,牛作涛是在2003年以空军一级士官的身份从部队退役的。“当时要从两名即将退役的士兵中留下一个,牛作涛当即表态‘就俩人还争啥,我走,你留’”。

    漂泊广州的日子并不好过。家庭负担重,打工收入不高,在广州也没个窝。这在一般打工者眼里十分焦灼的事,对牛作涛似乎没造成多大压力。战友、老乡、朋友的事在牛作涛这儿总是最要紧的。他们经常托他帮忙,而牛作涛总是不厌其烦,全力以赴。给朋友帮忙在不少情况下是贴钱的。有个战友退伍后没找到体面的工作,在家闲着,牛作涛知道后就力劝他来广州发展,还掏钱买了车票。战友来了之后,他管吃管住,四处介绍工作。由于没谈妥,他就又掏钱送战友回去,后来再找到更好的机会,他又打电话让对方过来。如此两次三番还不罢休。

    “人家都说进城后人会变得冷漠,他一点没变,总是帮了这个帮那个。在广州干了这些年,没攒下钱反而欠了几万元的账。”陈平艳翻看着丈夫生前的日记和账本,一阵心酸。

    从好人到英雄,他一直在做他自己

    陈平艳怎么也忘不了一个半月前她跟丈夫的团聚。中秋节时,牛作涛和朋友的家政公司终于有了点起色,还买了一辆二手车。车一到手,他就极力要求母亲和一直在湖北襄阳的妻子带女儿赶了过来。一家老小转遍了广州城,却不想,这竟成了最后的团聚。

    送走家人,牛作涛去云南泸沽湖看望战友,准备回来大干一场。

    10月19日,并非一个特别的日子。天色已晚,珠江边散步的人却不少,带着云南战友要牛作涛转交给别人的礼物,他与一位朋友在二沙岛见面。谈话间,有人喊有人跳江了,牛作涛来不及考虑,把手机扔给朋友,连外套也没脱,蹬掉皮鞋就纵身跳入江中救人。可惜江坝与江面垂直,陡且湿滑,牛作涛抓住了那名跳江女子,但努力了多次都没成功上岸,岸上的众人试图把衣服连起来搭救他们,也是徒劳。他们被夜幕下的江水吞没。

    牛作涛的义举感动了广州。他被广东省民政厅追认为烈士。遗体告别仪式上,上千广州市民自发前来送别。

    “我想了无数遍。这场景,要么别让作涛碰见,碰见了他就不会不救。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对于他来讲,冲,是本性!不冲,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原谅的!”战友王效君流着泪说,在外人看来,牛作涛似乎是个突然冒出的英雄。但王效君觉得,从好人到英雄,牛作涛一直在做他自己。

    在广州的十几天里,每天看着儿子的战友、老乡、同事们跑前跑后忙儿子的身后事,牛作涛的母亲时而悲伤,时而感动。她不止一次地告诉身边的儿媳、儿子和女儿:“看明白了吧。咱作涛不是啥英雄,是因为他从前就是这么对朋友的,现在他有事了,大家都想过来帮他。”

    老人家不知道什么叫大爱,她只说“用老辈人的话,这叫‘两好搁一好’。甭管哪里的人,你对人家好人家就对你好。”(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