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江:游走于生死智慧间的思想者
发布时间:2013-11-16 19:22:22
发布人:
石心桥
郑晓江:游走于生死智慧间的思想者
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熊鸿雁
中国人对于生死问题往往是讳莫如深的,可却有这样一个人执着投身研究生死哲学28年,中间历经风雨沧桑从未间断,取得了令人夺目的成就。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死问题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位已过知命之年的教授在遭遇了十年的“冷板凳”之后,开始奔走于世界各地,进行生死问题的系列演说和学术交流。他以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试图构建当代中国人生死大智慧,使越来越多的国人认识到生死之学并非深不可测,也意识到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怀揣着敬佩与好奇的心情我们走近了郑晓江教授
韬光养晦,书写惊世之作
郑晓江教授1982年江西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教书,当时条件异常艰苦,全家安身于一间仅仅十余平方米的小房中,常常是桌碰床,床靠沙发,书塞在床底下,找书成天下一大难事。虽然后稍有改善,但也只有了一间小卧室与另一间十平方米的房间,而这间十平方米的房间又成了他的书房兼餐厅、会客室。又因屋小,且在顶层,且无南面的通风门,所以,夏日房内的气温可高达40C。那时的郑晓江讲师只穿一条短裤,背上豆大汗珠不断淌下,手臂的汗水常使稿纸湿透,每隔半小时,必去冲冷水澡以降温,结果背脊上生发出一大片又刺又痒又痛的毒痱子。
就是在这动心忍性的十多年中,郑晓江教授在知识贮备上有了迅猛增加,眼光也颇为锐利起来,能在文章书籍中获得养料、发现许多的问题,并渐渐尝试着把它们行诸文字。就在这间小屋内,他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撰著 《中国人生精神》(原名《中国人生理论史鉴》与程林辉合著)一书中,从先秦诸子到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人生哲学思想,再至宋元明清,一直写到孙中山先生的人生哲学思想为止,虽写出了近三十万字,但却意犹未尽。他说这本书的写作,不仅使他对中国哲学与文化有了更深更广的把握,更使他对人生诸方面的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
1997年,他的作品《中国人生精神》和《西方人生精神》两书配套再版,这两本书对读者了解中西方哲人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索和解答有巨大的启发,对现代人解决面临的诸多复杂的人生问题肯定也是有帮助的。之后,郑晓江教授又由“生”的思考进入到对“死”的拷问,相继出版了《中国死亡智慧》、《穿透死亡》、《生死两安》、《中国生命学——中华贤哲生死智慧》等书,郑教授希望通过这些书提供给人们丰富的人生思想与生死智慧,以直面人生,穷尽人生之奥秘,从而自如地驾驭人生,丰富自我的生命内涵,获得更大的人生价值与成功,终则超越死亡,迸发出人生的大辉煌。
冷门变热门 传播国人生死大智慧
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大幅度提升,“温饱”问题逐步解决,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心“生死”问题,人生与人死的诸有关问题及学说似乎已成为了“热点”与“显学”。郑晓江教授回忆1994年在在南昌大学首开 “中国死亡智慧”的选修课时,约有二百余学生报名听课,而到了1997年,开设“生死哲学”的全校选修课时,第一学期有1360余人选修,第二学期也有1230余人选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现代中国人迫切地需要这方面的知识。于是从2006年开始,郑教授与研究所另四位老师联合在江西师范大学开设了“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的选修课。
长期的理论工作以及教学使得郑晓江教授在理论上的探讨上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停下前进的脚步,他踏入了临终关怀领域进行实践。从1997年至2005年,郑教授还先后四次赴台湾及香港演讲“中国死亡智慧及其现代意义”、“关于‘非典’之生死哲学的反省”、“宗教之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等课题,主要是在医院及医学院校面对从事临终关怀的医生、护士和临终病人,当然也在内地及台湾的许多大学、研究所面对学生及教师们讲生死问题。此外,郑教授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影响力大力地推广“生命教育”,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已有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生死问题的重要性,这让郑教授深切地感觉到二十多年的“冷板凳”坐下来,终于有些“热”了。
近年来,郑教授在全国各地演讲生死哲学的相关问题,不仅仅向人们传播了生死智慧之学,更因为他的讲学无形中正向引导了很多陷入生死迷惘的人。2006在江西师范大学所开展的学术文化月“瑶湖之会”上,郑教授应邀作了一次题为“学会生死——访学台湾之沉思”的演讲,在郑教授看来这只不过是他众多讲演中的普通的一场,并未特别在意。可就在演讲两天后的晚上郑教授打开电脑,收到这样一份电子邮件:“尊敬的郑老师您好:我是政法学院03级政教系的学生,几天前在方荫楼听您的‘生死哲学’的讲座,真的觉得学习到了很多平时疏忽了的重要的东西。回来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因为自己最近的感情问题也遇到了一些波折,也曾在很伤心的时候想到过‘死亡’,不过,听了您的话以后,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的考虑了究竟什么是死亡?死亡又有什么意义?您说得真好,我们其实只是觉得生活上的感觉不如意,并没有去认真的思考过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样的责任。我在看您放给我们看的照片和课件的时候,真想让我所有的朋友和家人也看一看,也好好的想一想生活的意义。所以我想麻烦您,我能不能去您的办公室拷贝一下您那天讲座的课件,暑假回家时带回去给我妈妈和好朋友们都看一看。如果可以的话,您能给我回一个邮件告诉我您什么时候会在惟义楼办公室吗?或者您用邮件的附件形式发给我可以吗?(可能上传时会比较慢)麻烦您了,郑老师,谢谢您,祝您工作愉快!”这封电子邮件真的让郑教授喜出望外,不禁感慨自己研究多年的生死哲学可能挽救了一条鲜活的年轻姑娘的生命,正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
超越藩篱,扩充研究视野
郑教授研究生死哲学二十多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郑教授却常常反思自我的研究工作:“自己的研究尽管计划性较强,形成了有系统的著述,从中国到外国,从生到死,似乎在研究中都囊括在内了。可是仔细反省一下,自己的这些探讨多局限在古人的看法,亦多限囿在古书的观念,而人之生死问题可以说是世上变化最快也最最复杂的,透视古人古书中的人生学说固然重要,但毕竟离现实太远,有时未免显得虚玄而无益,尤其是,如何在深入研究他人的思想基础上,逐步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论呢?”就在郑教授发生这些思想的困惑时,1998年发生的一桩事使他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转变。1998年,郑教授再次应邀赴台湾,在各地共演讲了七场。这一次他的中心讲题就不是局限在传统的死亡观与死亡智慧的范围内了;他有意识地把研究和演讲的视野扩大到现代人之人生问题和死亡问题。谁知演讲的效果出人意料的显著,听众们的反应十分热烈。随后回到内地之后分别在广州和深圳进行同主题演讲亦是好评如潮。
这次大胆的超越已有的学术藩篱的成功试讲,使得郑教授越发确定了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将做战略性调整:需要不断去扩充原有的视野,由原来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思想资源转向现代,由主要谈古人的生死观转向主要探讨现代人面临的生死问题。只有讲的东西与人们关心且切身的问题密切相系,触动了人们的情绪和思考,才能引起听众们的热烈回应。当然,这并不妨碍他有时仍把目光投向传统,但他将以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当前。
郑晓江教授所致力推动的生死哲学,起始于1980年代,至今已有二十八年之久,其核心是把对人生问题的哲学研究与对死亡问题的哲学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人生问题的解决必求之于对死亡问题的体认;而死亡问题的解决又必求之于人生问题的化解。他创立了生死哲学的“六大原理”,其中解决人生问题的有四个原理:生命与生活紧张之原理;生命二维四重性的原理、人生时光与物理时间不等式的原理;“生命共同体”的原理。在超越死亡方面有二大原理:“生死互渗”之原理;“死是生活的中止,生命可以永存”的原理,并在哲学方面的权威刊物《哲学研究》上刊载出来,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也通过他的演讲给越来越多的人生死智慧方面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