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原讲会追思郑晓江教授
国学传统与生命教育的守护者――
从青原讲会追思郑晓江教授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 林月惠
随着春雨的飘落,渐渐地清明时节也悄悄地临近了。今年的清明节,思念的名单中,多了一位令我感佩的师友郑晓江教授,不禁怃然…….从
第一次听到郑晓江老师,是由广州中山大学张卫红老师处得知。卫红老师为性情中人,为撰写博士论文,数次亲自到江西吉安,实地考察明代江右阳明学派诸子活动的风土,尤其是罗念庵。在她分享实地考察的经验时,非常感念郑老师给予的一切协助,也敬佩他的为学与为人。从此,我梦想着有一天能与卫红老师亲自探访江西吉安。2011年6月,郑老师规划了「青原讲会」,实现了我的梦想。藉由郑老师的擘画,江西师范大学江右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与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此讲会活动,邀请海峡两岸专攻江右王学或阳明后学的数十位学者聚集(也含一位日本学者),展开为期7天的青原讲会之旅。我们在郑老师的团队悉心协助下,日日探访先贤会讲之地,冀能将往圣先贤之学,落实于现代社会。使得传统的中国学问,扎根在活生生的乡土中,重启生命的源头活水。
这次青原讲会,让大家毕生难忘。我们都脱去制式化的学术外衣,让真诚的生命与感动,流淌在山水之间,特别有灵感。在郑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走入乡土民间,亲自探访江右儒者曾经讲学的书院或寺庙。不论是罗念庵的石莲洞,或是青原山的净居寺,乃至泰和欧阳家族的祠堂,都是我们讲学流连忘返之地。我们也随着郑老师,一路拜谒先儒的墓园,上下与古人相感通。就这样,大家徜徉在吉安的风土、山水、人情中,论学谈心,分享所得。其中,有性情、有学问、有生命、有灵感……我终于能够体会郑老师提倡「讲会」的用心。学问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来自生命的体会与乡土的召唤。
有几件事,令我印象深刻。由于此次讲会女性学者占一半,郑老师规划更为周详,举凡会讲与探访之地,如丰城、吉水、安福、泰和等地,他行前均已亲自勘查过两次,也牺牲了五一节期间的休假。但讲会之前,参访之地的许多领导更换,他不得不重新再安排联系,这期间的辛劳,可想而知。郑老师重然诺的侠义之风,可见一斑。又有一天,烈日当空,我们去拜谒江右王门学者邹东廓的墓园,在满山荒草中,只见郑老师在村人的带领下,手拿镰刀,身先士卒,披荆斩棘,开出一条路来,终于找到墓园,他让与会学者的愿望得以实现。我记得胡发贵老师还开玩笑地说:晓江兄呀﹗您到处为先儒扫墓,真令人感动,先儒地下有知,一定会感谢您….. 郑老师莞尔一笑,不觉得辛苦。又有一天,我们去泰和拜谒明代朱子学者罗整庵,但天公不做美,下起大雨,一路泥泞,几乎无法走下去。但郑老师一再协调,请领导帮忙,关关难过关关过,终于克服万难,到达目的地。钱明老师兴奋地打着赤脚走向墓园,这是他的真诚;胡发贵老师深深地在整庵先生墓前稽首三拜,流露虔敬之情。若无郑老师的热情与宽厚、学识与担当,绝不可能成就这一趟青原讲会。及至讲会结束前夕,大家依依不舍,晚宴上,尽吐真言;不料胡发贵老师酒过数巡,酩酊大醉。郑老师见状,扶着胡老师,关切溢于言表,还嘱咐李丕洋博士整夜悉心照料。这一切,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这是郑老师另一种侠骨柔情。
对于郑老师所关切的生命教育,我也在此次讲会中,得以领受。记得郑老师在井冈山大学主讲:「科学性知识教育与人文性生命教育——关于在大学教育中引入“讲会”的思考」。那天下午,座无虚席。除了学者外,还有井冈山大学的莘莘学子。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郑老师演讲,也是仅有的一次。他的演讲内容丰富,切中当今的教育问题与沉痾,发人深省。我满心感动,也几度含着泪光聆听他的演讲。尤其,他亲自前往汶川大地震现场慰问,体会无助者之所需;他对高校教育中人文思维的缺席,在在忧心。他的满腔热情,他的生命教育,原是从吾土吾民,从生死的苦难中体会与实践出来的,不是纸堆中的学问。郑老师对苦难之人的一体关情,最令我动容。在江西,我看到:英雄豪杰﹗我想到: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青原讲会后,有一次陈来教授提及想在江西举办国际性阳明学会议,我当下就推荐郑老师,并分享我在青原讲会的所得所感。我也期待着再次在郑老师的规划下,造访江西。又因郑老师热情的震撼,回到台湾后,我也关注台湾的生命教育。去年,我们一些年轻学者投入台湾高中《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四书)的编写,我就将生死议题带入高中教材。在《论语》教材中,我编写「生命的尊严与传承」这一单元,探究孔子的生死智慧,这便是从经典教育的角度切入生命教育。去年10月,晓江老师曾带领数字年轻学者来台湾参加生命教育的国际学术会议,我们一些曾受他款待的朋友,还与他一起聚餐,言谈间,他敏锐地察觉到台湾与大陆推动生命教育的不同之处,析理精辟,一针见血。郑老师有感而发,认为台湾推展生命教育,缺乏纵向的文化传统底蕴。此一评论,于我心有戚戚焉。我想,若无对国学传统与生命教育的长期投入、实践,何能有如此卓绝的见识?去年,我们所内要提出主题计划,而生死观与终极实在的议题,便为我们所关注,遂有「东亚哲学的生死观与终极真理」研究计划,为期两年。此一计划的第一年国际学术会议,我便邀请郑老师与会,发表论文。今年初,我还与郑老师以电话、邮件联系。他允诺与会,我正高兴今年九月又可以重逢了。孰知,讲者突然缺席了……
虽然与郑老师只有两次见面的机会,一次在江西,一次在台北。但每次见面,彷佛认识许久的好友,心意相通。我总见郑老师对生命教育的热诚,这真是植根于传统智慧与土地人情,有本有源的教育。而郑老师也总是不忘提携鼓励年轻人,让他们有表现与学习的机会,其温柔敦厚的仁者之风,自然流露。此次纪念郑晓江教授的会议,以「国学传统与生命教育」为题,实有深意存焉。如今,面对晓江老师的离去,我只记得他生命的精彩,谢谢他曾带给我们的感动与欢笑。能认识他,是上天所给予的恩赐,多么难得﹗晓江老师,台湾的师友谢谢您,怀念 您……您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满满的笑容,满满对人间苦难的爱与承担…